业绩亮眼、规模暴增、隐忧已现---量化指增2021回顾

二叔说市
只有在公司治理、人才激励,策略研发、数据模型迭代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拓宽能力边界,持续创新才能hold得住规模,做得出超额。

在持续了几年靓丽业绩后,2021年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仍然持续亮眼,平均业绩明显优于主观权益多头,超额alpha依旧存在。

分类型来看,私募主观多头平均涨幅7.5%,整体略低于公募股票基金9.6%。私募1000指增平均涨幅38.9%,私募500指增平均涨幅29.2%,私募300指增涨幅7%,而沪深300指数下跌5.2%。

数据来源:Wind,私募排排网等,统计2020年底前成立的私募指增产品,业绩取数据清洗后的中位数,每类型每个管理人只取一个代表产品,本业绩统计数据仅做参考,下同。

究其原因,A股市场仍然是以散户为主的交易结构或者绝大部分交易是人为盯市下单,量化管理人能够基于算法和模型及时捕捉市场微观规律和投资者行为特征等,从而抓住短期定价偏离合理中枢的机会。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超额收益未来可能会逐渐衰减,但不会完全消失。因为市场的错误定价大概率会长期存在,需要的是不断迭代更新技术方法进行获取。

指增超额对比:300超预期,500变得拥挤,1000一骑绝尘

从不同赛道结构来看,今年视野内管理人的300指增超额平均达到13.6%的水平,非常亮眼;而500指增的平均超额只有12.2%的水平,下滑严重;1000指增的超额相对水平较高,达到18.4%的水平。

本文暂时不讨论空气指增或量化选股赛道。虽然今年众多管理人已经发行系列产品,但是根据我们的跟踪,目前各家管理人做法极其不一样,最后业绩迥异明显,策略也并不是所谓的放松风格约束那么简单,非常黑箱。由于对于本类型产品无法归因及对标,我们表示谨慎,具体个别情况具体分析。

根据历史经验,指数超额收益与股票流动性,换手率和波动性正相关,往往波动大的市场能够带来更大的超额机会。

今年中证500的超额愈发难做,我们觉得一方面是雪球等结构性产品积压波动率,指数处于历史极低波动率水平。另一方面是500指增赛道拥挤,相关布局产品众多,僧多粥少局面使得超额收益持续下滑。

根据过往经验来看,沪深300成分股相对偏大盘,行业较为集中,个股波动率也较低,因此风格约束下的超额相对较为难做。但是,今年行业和个股的极致分化及momentum效应明显,导致今年300指增产品业绩超预期。

中证1000指数是偏中小市值的代表指数,收益弹性较高。加上专精特新含量高,覆盖较多新兴产业方向的成长型企业,符合能源革命、智能化等2021市场热点。之前核心资产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高位,而中证1000指数盈利估值性价比更具吸引力,加之流动性的宽裕,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均表现突出。

从分季度看,2021年中证1000超额收益延续上半年的领先地位,前三季度均占绝对优势。因为四季度风格切换加快,全市场超额均出现大幅回撤,加上中证1000指数四季度涨超8%,beta强势,使得超额水平回撤加剧。

全年环境偏友好,超额隐忧已现

我们简单回顾,量化持续表现出色的超额收益主要得益于:

流动性宽松,市场交易活跃。2021年A股共有136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天数占比超全年交易日50%以上,A股万亿交易量已为常态化水平。如“披荆斩棘的指数增强”一文提到,超额收益具有周期性,与市场成交额、换手率、指数波动率等指标息息相关。A股市场趋于宽松的万亿流动性水平为指增策略发挥自身技术和交易等优势,挖掘alpha收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行业风格明显,个股极致分化。2021年是结构性行情十分极致的一年,板块分化加剧。碳中和概念行业春风得意,碾压以往大行其道的核心资产赛道,中信一级行业首尾收益能够相差74%。新能源俨然成为了趋势明确的成长赛道,市场预期乐观,碳中和迎风口飞舞。2021年指增策略及时捕捉市场热点,挖掘行业和个股机会,beta和aplha齐飞。

超额隐忧已然出现。三季度量化环境友好,有些管理人选择放开风险敞口,获得了较高超额。但是四季度伴随着较快的风格切换速度,对应管理人大幅负超额。

长期稳定的超额不是简单地暴露风格进行博取收益,这样的超额一定不持久。严格控制风险敞口,具备持续高pure alpha能力的管理人且有且珍惜。

超额业绩大分化,江山代有人才出

根据500指增超额分布,全年超额业绩集中在10%-20%区间。结构化行情加之风格切换频繁使得管理人超额业绩出现大分化,既有超额收益超过30%,同样也有管理人负超额,离散度较大。

从500指增管理人的角度来看,头部管理人内部分化度非常明显。HF、LJ等管理人超额业绩和稳定性表现难以让人满意,但JQ、CQ等管理人过去业绩可圈可点,业绩呈现高超额和低波动,因此市场回馈了规模的暴增,但是我们需要警惕业绩的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过去小的管理人业绩优异,例如FE、SJQY、XK等新百亿管理人不断涌现,未来也将被市场逐渐检验认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几年。目前座次表经常在排,谁都看起来能够脱颖而出,也可能随时被量化的大势所抛弃。要想技高一筹,卷出新高度,alpha因子必须持续推陈出新,长期贡献稳定超额,且需要交易层面的微观结构预测等多种收益增强来源。

管理人必须要面对的是:规模上去了,超额水平及稳定性如何保持相对领先?

规模疯狂扩张,警惕业绩魔咒

随着2019年国内权益市场开始慢牛行情,大家开始逐渐拥抱权益大时代。对投资者来说,既能获取指数beta收益,还能赚得超越市场的alpha收益的指数增强策略更具吸引力,越来越得到了市场认可和青睐。近年来国内量化私募的规模得到了飞速的增长,甚至可以说是疯狂扩张。

据我们模糊统计,目前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相较于2020年5000亿翻倍,已突破万亿,规模还在持续上升。2021年规模达到百亿管理人接近30家(头部如HF、LJ、MH、JK、CQ、TY、YF、QL、JD、JQ等均已超300甚至500亿),累计规模占比超70%,头部化趋势明显。 

量化管理人的头部集中是必然趋势,但是并不意味着头部一直能保持。因为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张,由于市场交易量和策略容量的局限性,换手频率、交易拥挤、策略趋同等众多因素会使得相对超额收益的天然降低。2021年规模大幅度扩张的管理人四季度超额业绩明显回撤已经明显体现出这一点。目前为止,“千亿超额见阎王”的魔咒仍然有效。

量化管理人在面对超额水平、超额稳定性,公司规模、以及公司利益和品牌等各方面,一直在想办法取得一个与市场的平衡点。

目前我们看到,大量管理人为了hold住规模,换来长期超额水平,在高激励抢人大战的同时,在方法论上,最为直接的办法是降低交易频率和放松严格的风控,加大偏离容忍度,与之而来的风险也大幅提升,业绩魔咒需要警惕。

最近大家对量化高激励及规模爆发有点议论,但我想说,不要艳羡人家,这行业一定是人才密集型的内卷。近两年傻傻的热钱较多,但是随着财富赛道的觉醒和信息的充分传递,市场有效性将越来越高,业绩也越来越卷。

蓬勃发展的量化市场自然也是充分竞争的,一旦业绩出现大幅回撤,不复往日的荣光,靠脚投票的资金必然转移到新一批业绩优秀的管理人。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大家不要忘了为客户赚钱的初心。只有在公司治理、人才激励,策略研发、数据模型迭代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拓宽能力边界,持续创新才能hold得住规模,做得出超额。

作者:量化强哥,来源:二叔说市,原文标题:《业绩亮眼、规模暴增、隐忧已现---量化指增2021回顾》。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