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这么鹰,为何美元却连跌一个多月?

美元指数周三刷新两个月低位,失守近期支撑位,坐实下一步疲软走势。不乏有分析称,美元自11月底创16个月高位后稳步下跌,“反映了美联储收紧政策即将带来的经济衰退”。也有策略师认为,7%的CPI通胀有助于短期内美元筑底。

1月12日周三,衡量美元兑六种主要货币的一篮子美元指数(DXY)跌幅走扩至0.7%,自11月中旬以来首次失守95关口,交投11月11日以来的两个月新低。

分析称,美元已连跌两日,今日下跌是因去年12月美国CPI消费者通胀数据同比涨7%,刷新四十年最快涨幅,但符合市场预期。昨日下跌是由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货币政策表态不够鹰派。

西联汇款商业解决方案的高级市场分析师Joe Manimbo表示,美国经济已为最早3月开始加息做好准备,但美元的问题在于,市场已经对美联储今年政策抱有高度鹰派的预期。因此,今日的CPI数据虽夺人眼球,但它只是强化了对美元和美联储政策已经形成的观点,没有“上行意外”。

最新数据显示,期货交易员们对美联储3月加息的预期重回80%一线,而上周五新增就业不佳的12月非农数据公布之后,这一提前加息的市场预期曾上冲至90%。

Monex Europe高级外汇市场分析师Simon Harvey称,市场此前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计价过于超前,从而引发被超买的美元从去年11月底所创的16个月高位不升反降。他对路透社表示,需要看到奥密克戎带来的通胀上行影响真正发挥作用,让美联储今年加息四次并开启量化紧缩(即缩表),否则无法打断美元的近期颓势。

不过,荷兰国际集团ING的外汇策略师Francesco Pesole认为,7%的CPI通胀有助于美元在短期内筑底,通胀上行仍能帮助美元走强,市场会继续对美元逢低买入、限制其下行空间。

他也称,昨日鲍威尔的国会连任听证不够鹰派,虽然重申美联储不会允许高通胀“变得根深蒂固”,但着重强调的还是“通胀按照原本预期会在2022年中旬触顶回落”,引发美元随美债收益率一同回落。同时,风险情绪抬头令欧美股市止跌转涨,油位上行推高商品货币,都令美元承压。

外汇经纪商OANDA的亚太区高级市场分析师Jeffrey Halley同样认为,鲍威尔讲话后风险偏好提升,导致美债收益率小幅走低,并严重打压美元、令美元兑多种货币的汇率全面回落。如果美元周三收盘价跌破95.50的支撑位,将表明下一步走势继续疲软。

Cambridge Global Payments首席市场策略师Karl Schamotta称,鲍威尔无视美联储FOMC其他票委的鹰派评论,强调尚未作出任何量化紧缩的决定,正是这番言论提升了全球风险偏好,并刺激资金流入加元等对收益率敏感的货币。而且看起来美联储不会激进地向市场抛售持债来缩表。

还有分析指出,欧洲央行今年存在加速其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打压美元。

欧盟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显示,受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和供应链瓶颈等影响,2021年12月欧元区通胀率持续攀升,按年率计算达5%,高于市场预期,创欧元区1997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经济体德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通胀均维持高位,分别为5.7%、6.7%、3.4%和4.2%。

昨日,德国央行新任行长Joachim Nagel表达了对通胀风险的担忧,暗示近期物价压力不完全是暂时因素所致。荷兰ING集团认为,欧央行管委会内部鹰派阵线的巩固,对央行行长拉加德倡导的逐步实现政策正常化构成了一些风险,不过目前看来仍不足以真正提振欧元。

渣打银行外汇策略师Steve Englander的最新研报预计,随着2022年的推进,美元疲软会变得更加明显,这在通常利好美元的背景中变得令人费解。

一种解释是,美元对本应利多的利率变动缺乏反应,可能表明加息带来的利好消息已被市场消化/定价完毕。同时,明显利空美元的因素还有市场对疫情逐渐消退的信心日益增强。

他称,另一种基于股票的解释也可以说明近期美元疲软的部分原因,即大型科技股/成长股的表现在新年伊始相对标普大盘落后,可能会消除去年美股比全球其他地区股市表现优异的支柱之一,进而解除对美元的支持。过去两周,美国股市的表现落后于全球同行约3%,去年则超出21%:

“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对股票表现逆转,恰逢美元走势掉头向下。过去一年,尽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且美国实际收益率较低,由美国资产优异表现所驱动的资金流入,至少部分推动了美元上涨。现在的危险是,如果美国收益率上升对更长久期的成长/科技股造成压力,美元可能会失去这种资金流入的支撑,而上述成长/科技股一直是美国股市表现优异的关键驱动力。”

素来以毒舌著称的金融博客Zerohedge则不出所料地持续唱衰美国经济,认为美元过去一个月稳步下跌“只是反映了美联储收紧政策即将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元也可能在为滞胀时期定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