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1月FOMC前瞻:为3月加息、不久后缩表做准备

美联储官员即将发出信号,他们将在3月份进行三年多来的首次加息,并在不久之后缩减资产负债表。一些分析师认为,1月会议上还将公布更加清晰的缩表指引,为进一步的货币正常化铺路。

在经历最近几个交易日剧烈的市场波动后,投资者正密切等待美联储本周的利率决议。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03:00,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后公布1月份利率决议,半小时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召开新闻发布会。

本次会议备受瞩目,因其不仅是美联储2022年首次政策会议,也将是3月份美联储完成缩减购债前的最后一次会议,华尔街预计美联储将借本次会议让市场为3月份加息和不久后缩减资产负债表做好准备。

接受彭博调查的经济学家们预计,美联储官员将在本周发出信号,他们将在3月份进行三年多来的首次加息,并在不久之后缩减资产负债表。

由于本次会议不会公布经济预测及利率点阵图,因此会议声明及鲍威尔对充分就业、通胀、加息和缩表的相关表述,将是本次会议的关注重点。

会议声明或将调整对“充分就业”的评估 为3月份加息铺路

美国连续几个月以来的高通胀已成为了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首要原因。

美国12月核心CPI已经达到30年来的最高水平,尽管2022年供应链瓶颈可能逐渐缓解,但目前美国就业市场供需严重失衡,推动工资增速高企,促使劳动力成本可能取代供应链瓶颈因素成为美国核心通胀的主要驱动力。

也因此,最近几周,美联储官员以及拜登都对高通胀构成的风险的措辞变得强硬起来,鲍威尔在连任听证会上表示,高通胀对经济持续扩张和劳动力市场强劲复苏构成“严重威胁”。

政策制定者还明确表示,他们愿意采取有力行动,以确保通胀不会根深蒂固,包括考虑在今年内比预期“更早或更快地”加息,并迅速缩减美联储庞大的资产负债表。

上周三,拜登还喊话美联储控制物价上涨,并表示支持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

鉴于美联储官员近几周密集的“预期管理”,加上劳动力市场正在迅速恢复,许多美联储官员和华尔街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在3月份加息是合适的。

3月加息的最后一个条件——实现“充分就业”能否达成,取决于美联储本周的会议声明。

包括野村证券和瑞银都认为,美联储官员可能会在本周的会议上强调离职率、职位空缺率和工资增长的上升,作为已经或即将实现“充分就业”这一条件的证据。

当前,美国就业市场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受限,就业人数、劳动力参与率距离疫情前仍有差距,但另一方面失业率已回落至疫情前水平,职位空缺率、离职率维持历史高位,反映企业招工需求依然旺盛。在这种供需错配情况下,若认定供给端因素难以消除,美联储或将侧重需求端,重新界定“充分就业”。

国金证券则认为,美联储一旦认定“充分就业”达成,并且通胀压力高企,接下来的加息及缩表也就“水到渠成”。

例如,1994年2月和2004年6月,在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恢复至上一轮周期的高点附近时,叠加通胀已达目标,美联储均开启了加息。2015至2018年,伴随美国经济加速回归常态化,美联储先是启动加息,由于担心长期的低利率环境引发经济过热,美联储随后开启了缩表进程。

国金证券还表示,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周期,当下美国宏观环境向“充分就业”及“物价上升”迈进的速度更快。

就业方面,美国疫情期间损失的就业人数已修复了84%,速度远超上轮周期。而物价方面,美国核心CPI带来的压力远超以往。因此美联储有理由继续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

或将公布更加清晰的缩表指引?继续加速Taper?

本次会议很可能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前的最后一次会议。

鲍威尔此前在连任听证会上给出了今年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路线图:3月结束taper,今年内加息,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缩表。如果复苏进展符合预期,美联储已准备好快速行动。

同时,鲍威尔表示,“倾向于召开2至4次FOMC会议来提供更明晰的缩表指引”。

一些分析师认为,美联储或将在1月会议上公布更加清晰的缩表指引,为进一步的货币正常化铺路。

其中,野村证券认为,美联储可能会在会议结束时发布更新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原则和计划”( PNPP),这是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进程的路线图,更新后的PNPP详细程度将成为美联储多快宣布开始缩表的重要指标。

该行认为,1月会议对缩表的讨论内容以及鲍威尔会后的讲话将与12月会议纪要一脉相承,即相对于上次周期而言,加息与缩表之间的间隔会更小。

美联储上次是在加息4次后启动缩表,开始每月仅缩减60亿美元美债和40亿美元MBS(抵押支持债券),随后缓慢提速。而美联储12月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几乎所有委员都同意在首次加息后就开始推进缩表”、“缩表的合适速度可能会比上一次正常化期间的更快”。

野村证券继续预计美联储将在7月会议上宣布缩表,8月开始正式缩表,缩表速度从每月200亿美元(120亿美元美债和80亿美元MBS),到12月达到最多每月1000亿美元。

不过,目前经济学家对于何时开始缩表以及缩表的速度看法尚未达成一致。

彭博调查的45位经济学家中,29%预计缩表将从4月至6月开始,40%预计7月至9月开始缩表速度的预估中值是每月减少400亿美元至599亿美元,这将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目前略低于9万亿美元降至今年年底的8.5万亿美元,到2023年底降至7.6万亿美元,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

此外,关于美联储会否继续加速taper,一些分析机构认为,美联储为了加速货币正常化,可能在12月会议基础上进一步缩减资产购买的规模,将完全退出QE的时点从3月提前至2月。

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鉴于鲍威尔在听证会上明确表示taper将在3月结束,预计美联储将坚持该时间表。

3月可能加息50个基点?全年加息5次以上?

去年12月美联储公布的利率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决定在2022年加息约3次,每次25个基点,2023年和2024年分别加息3次和2次。

然而,本月,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为更多政策预热。2022年票委、最鹰派的官员之一的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表示,他支持今年加息四次。美联储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表示,如果通胀仍处于高位,加息5次是合适的。

凯雷集团(Carlyle)全球研究主管Jason Thomas甚至认为,今年出现7次加息并非“不可能”。他表示:

美联储要让我们为明年1月之后每次加息的可能性做好准备。

一些分析师猜测,美联储可能还会考虑在3月份加息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年5月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美联储理事会货币事务部门前副主任Bill Nelson表示,美联储本周应“让公众做好准备”应对这种可能性。

不过,大多数机构和分析师认为,这些激进举措既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的预测与市场对2022年加息四次、每次幅度为25个基点的预期一致。

瑞银也认为,美联储的目标是控制通胀,而非制造恐慌,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较小。如果通胀继续让美联储意外,他们仍有可能从目前点阵图显示的每年加息3次,到每年加息4次。

野村证券也列举了3月不太可能加息50个基点的四点原因:

1.大多数美联储官员表示,他们面临的选择是2022年加息25个基点的次数,而不是加息的幅度。

2.只有在美联储认为自己的信誉受到威胁,或者实际“落后于曲线”的情况下,才有理由加息50个基点。目前,市场隐含的通胀预期和政策制定者的言论表明,情况还没有到这个地步。

3.美联储最近强调了政策利率作为美联储主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微调”。FOMC似乎越来越有可能宣布缩表,观察其对金融状况的影响,然后相应地加息。鉴于缩表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加息50个基点与“微调”并不一致。

4.自2000年5月以来,美联储从未加息50个基点,当时名义中性利率要高得多。当前较低的中性利率可能会让政策制定者在加息逾25个基点时更加谨慎

市场或将受到更大的冲击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到,近期美股的下滑可能吓坏了一些投资者,但华尔街仍预计美联储将无视股市大跌维持加息缩表的决定。

巴克莱集团首席投资官Peter Boockvar指出,目前的高通胀是美联储在2020年采取的政策的失败结果。如果美联储仅仅因为市场下跌就放弃收紧,将损害美联储的信誉。美联储必须展示它在控制通胀方面的信誉。政策周期也决定了美联储必须采取行动,现在利率为0%,通胀达到7%,美联储没有更多的选择。

从近期表现来看,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的消化较为充分:CME利率期货显示的美联储2022年至少加息4次的概率升破7成,定价较为充分。美股虽经历大幅下跌,但美国高收益率债券市场(垃圾债)暂时表现平静。

但国金证券认为,基于近期趋平的美债收益率曲线,市场对美联储缩表的定价或相对不足。不同于上轮的缓慢缩表,美联储本轮缩表或节奏更快、力度更大,叠加所持的到期美债以中长期为主,可能将助推美债长端利率上行、加剧市场波动。

美联储政策收紧过程中,美国居民及企业部门将进一步承压、有损经济基本面。作为资本市场的晴雨表,经济遭受负面冲击,或将继续压制市场走势。

2022年中前后,美国居民债务宽限集中到期,将引发偿债压力陡增。美国信用债未来5年平均到期规模超1万亿美元,且投机级占比持续提升,加大企业端偿债压力。

会计师事务所Grant Thornton LLP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表示:

“美联储对通胀的态度已迅速从耐心转变为恐慌。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联储首次落后于通胀。风险在于,他们在抗击通胀方面做得过头、过于热情,并且在货币政策上踩刹车过猛。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