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压力下的金融保险业 综合金融可能是向上再突破的关键

中国人寿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金融保险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利率中枢显著走低,资产质量压力明显增大。金融保险业底层逻辑生变,分化与淘汰正成为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更毫不掩饰地指出2022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错综复杂的形势压力迅速向各大金融机构传导,“稳”字当头成为2022年自上至下的共同选择。作为横跨保险、投资、银行三大板块的中国人寿集团,其新任党委书记白涛在2022年工作会议上同样也定调了“稳增长、稳地位,控成本、控风险”,并重点提到了五个能力的提高。从已经公开的2021年中国人寿集团经营数据看,合并营收超过1万亿元,合并总资产超过5.7万亿元,合并管理第三方资产超过2万亿元,“稳”,对于这家正经历行业转型阵痛等“风雨”的国有金融保险“巨无霸”来说,有着极其特殊重要的含义。

负债端发挥保障功能 行业深度调整下主动求变

对于保险业负债端来说,尽管面临诸如代理人队伍清虚、行业整体声誉不佳等诸多烦心问题,但保险市场前景依旧是广阔并值得期待的。从宏观上横向对比经济体量及相应的保险深度等,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增量市场。从政策环境看,正在加速构建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共同富裕,势必推动形成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场景,从而为保险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空间。从需求侧看,近两年新冠疫情虽然加速改变了保险销售逻辑和模式,但同样也加速了风险意识的普及,公众对于风险管理、财富管理和健康管理的诉求更加具体而强烈,保险有望成为企业和个人生产生活中的“必备品”。

事实上,保险业确实依然大有可为。除了瞄准普通消费者需求,开发合适的保险产品竞逐市场外,像中国人寿这样的头部企业,还在参与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保险三支柱、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层面发挥着保险保障的比较优势、专业优势,既肩负起了保险业的使命责任,同样也有效拓宽了保险业负债端来源。

以中国人寿为例,2021年为经济社会提供风险保障达到537万亿元,其中通过责任险提供的风险保障达49.74万亿元。相比于普通消费者更熟悉的重疾险、健康险、意外险乃至车险、家财险等,在这万亿级数字背后,还有更多“隐身”的保险保障。比如,国家十分重视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尤其在岁末年初时期,从2020年5月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来,中国人寿主动对接制度落实需求,通过建立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风险评价模型,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险保障。最新的一个案例发生在2021年最后一天,山西省临汾市南洪家楼旧城改造商业花园小区工程承包商,因项目垫资垫付太多,短期内无力支付77名农民工两个月总共超127万元工资。而依托投保的中国人寿建设工程工资保证保险,中国人寿启动理赔应急预案,24小时内将127.7万元赔款支付至当地临汾劳动监察大队指定账户,确保了农民工安心过年。在2022年工作会上,中国人寿表示已为323万农民工提供工资支付保障1613亿元。

保险也与常会用到的医保息息相关,保险业在助力医保治理现代化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人寿在条件成熟地区为城乡居民、城镇职工、民政救助等人群提供基本医保费用调查、审核与支付、外伤调查、基金监管等健康保障委托管理经办服务。同时也根据地方医保部门委托,在承办的大病保险等政策性健康险过程中,依托智能审核信息系统和专业人员,及时发现疑似违规赔案并尽最大努力追回赔款,保护基金安全,发挥基金最大效用。多年来已累计覆盖医疗费用近1000亿元,发现并上报地方医保处理的疑似违规费用达10亿元以上。

保险赔付是衡量消费者是否满意的指标之一,因此赔付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眼中保险发展质量情况。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的赔付金额达546亿元,受理获赔率99.65%,两项指标皆位居行业首位,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的赔付金额达581亿元,受理获赔率99.93%。两者相加,相当于2021年中国人寿集团平均每天为其客户办理赔付近3.09亿元。

资产端稳步前行 险资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

保险资管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保险业总资产超24.6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22.8万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保险资产规模有望超过35万亿元。

保险资金规模大,久期长,来源稳定的特点,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也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与绿色金融发展的融资需求。因此,监管也提倡保险资金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1年,中国人寿全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投资规模2.44万亿元,贷款增量1000亿元;积极服务绿色发展,绿色贷款余额增长50%,创新推出全国首个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和首支绿色认证低碳产业基金。

业内人士也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保险资金的投资更加主动与国家战略同向发力。当前的政策方向是驱动投资等社会要素有序进入引领新增长的领域,培养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资金也响应国家政策,把握国家稳定经济、政策发力适度靠前的窗口期,积极在基础设施、物流网络、制造产业等领域谋篇布局。

例如,中国人寿在2021年6月设立了国寿科创基金,专注于投资科技创新领域的私募股权基金,基金规模约50亿元,主要关注算法科技、物联网、先进制造、健康科技以及新消费与供应链等投资方向。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国寿科创基金先后投资了深圳硅基仿生科技有限公司C++轮;参与了芯片设计企业瀚博半导体B轮融资;参与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卡奥斯的B轮融资;参与了小度科技B轮融资,在人工智能、中国芯片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升级发展,以及健康中国发展中发挥了险资的独特作用。

对于保险资金而言,“双碳”也是不容错过的投资机遇。业内人士指出, “双碳”战略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变革、经济结构升级、社会结构转型,有望带来百万亿元投资新机遇,催生大量崭新投资机会。数据显示,中国人寿绿色投资存量规模突破3500亿元,广发银行绿色信贷投放保持强劲增长,绿色贷款余额已较年初增长50%。这样巨大的市场无疑对险资进一步提升投资收益、提升资产端价值具有极强吸引力。

保银协同不断深化 综合金融价值提升空间广阔

充分利用旗下金融牌照资源,推动子公司协同发展是金融巨头们共同的选择。中国人寿多年来在持续推动综合金融战略,逐渐形成了以保险为主业,保险、投资、银行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综合金融格局,此外,在健康养老等产业领域也有布局,并为保险主业贡献了价值。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2022年中国人寿的工作会议上,国寿健投公司透露其大健康基金累计投资超过40家企业,基金整体增值超过170亿元,为保险主业创造丰厚投资回报,而养老产业投资则累计带动寿险主业首年期交保费370亿元,贡献不小。

2021年,中国人寿在保险、投资、银行三大板块综合化经营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拓展综合化布局的广度、融合的密度、协同的深度。国寿集团通过“寿险+”拓展内外生态圈,全面构建综合金融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中国人寿评出的2021年度十大协同案例之一,保险金信托为例,中国人寿旗下寿险公司和广发银行协同配合,联合外部战略客户中信信托,三方创新研发,联合推出了保险金信托业务,并成功落地上海,打破广发银行代理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终身寿险的最大单纪录。这或许是金融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在,如何整合渠道资源,谋求新增长点的答案之一。保险金信托的优势也就在于其不仅能够整合寿险、银行、信托之间的优质资源,打造综合金融产品,也能够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为客户提供新的业务场景和新选择。

不过,也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按照中国人寿有效客户近3亿、累计客户超7亿估算,其同时拥有中国人寿寿险、财险、养老险、基金、资产管理,乃至广发银行业务的客户占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被认为是中国人寿在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推动一体化相关工作的重要动力。

白涛在2022年工作会议上表示,将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围绕增强大局意识,加强总部建设,规范集团职级体系,加强技术保障等举措,建立健全促进集团综合金融潜能发挥的重要机制性安排。而从其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看,与一体化建设相关的至少还包括数字化转型和产品服务升级。其中,数字化转型涵盖了推进共建共享系统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孵化机制,加快推动集团内数据融合融通,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这是“效率”问题,而产品服务升级包含的健全产品开发迭代机制,优化客户服务投入机制,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质量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则是“产品服务”问题,或许,当中国人寿的“效率”更高,“产品服务”更受欢迎的时候,将极大激发综合金融潜能,其综合金融价值创造也将向更广阔的空间迈进。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