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圈的“安静”从没持续太长时间。
这不,基金发行降温了,净值回落了,没有爆款产品诞生,但私募业内有了新的热点。
——免费。
本周,私募大V但斌对外宣布,他执掌的东方港湾将对旗下所有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的产品免收管理费,免除的费率直到产品回到面值以上再收取。
此前,有显著净值压力的个别私募也推出零管理费。
这会推动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免费”时代么?
百亿私募“让利过亿”?
此前,百亿私募东方港湾对投资者曾表示:免收旗下累计净值1元以下的产品管理费,回到1元面值后再收取。
掌门人但斌也在内部工作群指出:“(免收管理费)公司收入会少近1亿元,这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压力。”
如果以私募基金通常收取的1.5%-2%/年的管理费极端,此次免收管理费的资产或涉及66亿以上。
但若考虑渠道拿走的尾随佣金(和管理人分享管理费),则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实际获得的管理费约在0.8%/年以下,则此次涉及的资产或超过120亿。
对持有人都公平么?
但这么做以后,可能对同一公司旗下不同产品的持有人来说,不尽公平。
通常,私募基金的投资人可以既投资低净值产品,也投资高净值产品,这本身并不会影响它的收益水平。
但对于低净值的产品,或许投资后很快就因为回撤跌破面值,而享受了“免费管理”的优惠。
但对高净值产品而言,这些持有人即便产品净值同样在下跌,但是由于先天的资产净值较高而没有办法获得“免管理费”的安排。
少花一点还是多赚一点?
此外,还有同业机构认为,投资人持有一个私募基金的核心利益是净值能否上涨。
私募管理人在净值大幅回撤后,减免管理费,当然会让客户感到被“安慰”到了。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担心也会延伸。
这些被减免的管理费最后由谁负担了?
如果是负担者财大气粗,不影响生活,那么当然好,“荣辱与共”。
但如果实际的负担者是公司员工,或是经营资产有限的老板,则最终可能引发人才流失,对客户的服务下降,甚至导致管理人心不在焉。
如果结局是这样,客户其实“亏得更多”。
换言之,减费不能减管理质量,这点很重要。
行业利益链如何协调?
还有业内人士提醒,减免管理费可能还有其他隐性的“副作用”,值得业内人士和投资者关注。
比如,私募产品的销售包括直销和代销。其中,代销是最为主流的模式,主要由银行、券商、第三方理财机构负责,这实现了与私募管理人在“销售-投资”环节的有效分工。
但现在,多数私募产品代销机构是和管理人分享管理费的。这被成为后端费用。
这种收入在私募机构减免管理费后会如何处理,值得关注?
会不会引发相关产品的持有人的其他利益“次生伤害”也值得观察。
会否构成又一轮“资本压制”?
任何行业,都需要鼓励竞争,也需要防止大公司对一些中小公司的“打压”。
一些业内人士提出,在管理费上如果因此而展开“恶性”竞争,可能会损害整个行业的生态。
资事堂与业内交流发现,通常有一定管理规模且成立时间较长的管理人,即便不收取管理费,也不影响公司日常运营。
但对于规模中小、或者刚成立的私募管理人,固定管理费是公司正常运转的必要来源,也是其用来吸引优秀人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前提基础。
因此,如果行业开始普遍“让利”,或许会把一些个人风格独到、潜力巨大的私募管理人排挤出去。
雪球副总裁夏凡最新撰称:大私募基金可以慷慨放弃一定收入,对投资者进行补偿,在生存线附近徘徊的小私募基金该如何自处?如果该机制成为未来行业的导向或规则,是否会无形中提高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的进入门槛,固化行业竞争格局与人才流动效率,进而带来私募行业活力下降。
归根结底,一个大家买私募产品的本质是“赚钱”,而不是让管理费便宜一点。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进入资管读者群内交流,加小编芝士糖好友入群(微信号:cpt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