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董承非后首度路演,“兴全一姐”乔迁:市场已进入长期投资者的“舒适区”

部分股票跌到合理估值之下,越跌信心反而越强

兴证全球基金历来是业界“逆向投资”的代表,2022年初,她(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乐观和积极

在3月2日的一场路演中,兴全基金的“骨干”基金经理乔迁发表了最新的观点。

她认为,对于长期资金来讲,这个时点已经有一批有价值的公司跌到合理偏下限的估值位置了。后面市场越往下跌,她的信心反而会越来越强烈。

她还透露,接手兴全新视野基金(此前由董承非执掌)的过渡状态是“舒适”的,也在预期范围之内。

作为兴全基金内管理规模最大的女性基金经理,乔迁自2008年加入兴证全球基金,一直具备强烈的兴全“投研”基因。

她有温婉的外表,也有柔中带刚的操作风格,她曾经是董承非的投资搭档,如今也接手了兴全新视野的投资管理。

截至2021年末,她的在管规模超过329亿元,是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美女基金经理之一。

她最新的投资看法是什么呢?

 (图源网络)

宏观事件重要的是应对

今年开年的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乔迁认为,这可能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造成的波动。

但她认为,大多数时候,对于比较突发的宏观事件,投资者是很难通过自己或别人的分析来对这个事情做准确预判的。

此时关键的是,当观察到这类实践或现象时,做到相对及时、合理的应对,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她的应对方法是,首先自下而上从产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事情对于长期的影响,包括最极端的情况大概会有怎么样的影响。然后持续关注事情的发展,对关键节点和影响上下限“心中有数”。

其次,从大的层面上来讲,把观察视野放大到更长的久期中。

有时候,从一两年的维度观察,事件的发展结果似乎是很不确定,但是如果看的更长,很多的大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还是能看清楚的。

所以,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时候,很多价值的品种能够从长期维度里跌出 “黄金坑”,很多价值投资者会越跌越兴奋。

但是这需要大家有同样的耐心,扛过这个周期。

她总结,宏观的波动很大,带来了很多资产的剧烈下跌,但同时有可能放在更长的久期里面,是很好的买入的时点和长期能获取超额收益的时候。

“调仓”兴全新视野

乔迁目前管理了两只产品,兴全新视野和兴全商业模式。

其中,兴全新视野是她2021年10月从董承非手中接手的。此前,这只基金是董承非的代表产品。

乔迁介绍,接手兴全新视野以来,她对该基金的持仓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核心是希望新视野的选股的方式是能够与兴全商业模式(接近)。

乔迁认为,一个人管理两只产品,不会因为产品的本身而存在非常大的策略上或者选股上的差异,她是在同样的长期思维和选股的公司的逻辑上去进行的。

兴全新视野过去的持仓与兴全商业模式基金的持仓有较多的不同。这与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法论、能力圈,以及对市场的判断不同有关。

现在,她希望把两只基金调整在相对一致节奏上去运作,调到自己的能力圈内管理,这也是投资一致性的体现。

她介绍,在权益类的配置部分,两只基金的选股思路和整个基金的运作目标是高度相似的。乔迁的风格讲究“底线思维”,希望在长期维度里面获得绝对收益。

唯一的不同是兴全新视野的风险偏好,较兴全商业模式产品略低。兴全新视野的仓位灵活性较大,更注重获取绝对收益,同时在仓位上的灵活,也提供了一定的方式来控制回撤,保证绝对收益获取的概率更大。

其次,大多数时候,风险和收益都是匹配的。在兴全新视野的操作上面,她会把风险敞口收得更紧,更加追求确定性的收益,可能阶段性损失一些风险暴露去获取超额收益,但是绝对收益的底线会守得更加的牢固。

规模没有带来压力

市场中有种说法,规模是业绩的“天敌”,乔迁目前在管的两只基金都超过150亿,合计超过329亿元。这也是此前市场的疑问,接手兴全新视野,是否会带来管理上的压力。

乔迁表示,从接手的情况来看,整个的过渡的状态还是比较舒适和在大家的预期范围之内的。

基金(规模)大了不好管,这个事情是存在的。但是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基金经理自己能够定性,这套方法论是否能够适合管偏大的规模。

如果从方法论,偏长期的的角度来看,她不倾向于提高换手率来获取到超额收益的方法。

她认为,自己的投资目标,整个组合的构建的方式都是偏长期的,方法论与管理偏大型基金是比较匹配的。

她也介绍,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过程中间,是需要做一些改变的。在底层方法论不变的情况之下,会在日常的组合管理层面,做好一定的平衡度,也需要做好未来应对市场或者应对基本面波动的情况下,留下余地。

这些偏组合管理层面的事情,是需要积累和迭代的。但她认为,这主要在一个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从10亿往100亿的过程中,改变最大。从100亿到200亿,或者从200亿走到300亿的过程里,边际上需要变化的点在变得越来越少,挑战反而是变得越来越小的。

打开申购是因为看到了长期机会

兴全商业模式此前做了比较长时间的封闭,在上周(2月24日起)打开了大额申购,这是为什么呢?

乔迁说,这主要不是对短期的市场表现有多么乐观的判断。而是她观察到一些跟踪了非常多年的公司,估值跌到(一个区间),长期维度获取到绝对收益的概率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乔迁认为,现在如果有资金需要配一些长期的投资,可能是越来越舒适的状态。

一批价值品种估值已经合理

乔迁谈到,自下而上看,有一批价值股,于2019年、2020年见顶以后,已经两年没有涨了。有一些价值品种,估值已经消化到比较合理的区域。 

她认为,2020年,所谓的抱团的一些价值的公司,从基本面的角度来,选出来的相当多的公司,是非常优秀的。只不过在那一轮,股价走在了基本面的前面,导致花了两年时间去消化估值,同时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波动,导致了这些公司的增速比之前的预期要略微下调。

乔迁表示,经过了这两年的估值消化,有一批偏价值的公司已经跌到了长期维度非常合理的区间里。上一轮的逻辑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可能就是人心,最后体现为估值的被放大和收窄。

很多的长逻辑(没有错)。比如一些长期的好公司,能够获取到马太效应。只是这两年的有一些经济的波动,似乎在增速上,在短期的报表上,体现出预期的特别明显的马太效应。但是拉在长期的维度里面看,行业龙头长期的逻辑没有改变。

到了这么悲观的时候,很多白马股估值一把杀下来,也包含着一定不合理的因素,一旦长期的价值的好公司,在明年或者后年,盈利又恢复到修正的轨道,大家又会对它们有重新的认识。

乔迁表示,目前在中枢偏下的资产不在少数,她也会积极的去参与。

部分板块仍有发展空间

乔迁重仓了一些家电股,这块领域也是她某种程度上的“特长领域”。

乔迁认为,家电行业看似总量增长最快的阶段过去了,但是最后留下来的家电企业,是走过了完整的周期的,从行业总量很小到渗透率的提升、到渗透率的见顶,到价格战。这些公司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核心的底盘是非常厚实的。

她觉得在中国的科技的迭代创新过程中间,很多家电企业的产品力和整个的经营管理和制造能力,从规模上、效率上,已经全球领先。开玩笑地说,在中国经历过完整竞争的行业,拿到全球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她现在看到的第一个角度是,国内似乎看上去总量见顶了,国外的市场,自有品牌的市占率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提升。海外的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看到一部分的增量。

同时,在国内市场,很多行业有个现象,当总量不增长的时候,如果龙头的市占率已经很高了,价格战和很多的洗牌基本上就接近尾声了。大家慢慢形成行业的默契,开始追求产品的品质,而不是简单的打价格战去抢份额。

所以不仅在家电,她在很多相对传统的行业里都发现,看似总量不怎么增长,但慢慢利润率开始修复,行业从追求总量进入到追求产品力带来的附加值,以及净利率的提升的轨道。

很多家电的品类的均价,国内前5年一直在下降通道,近两、三年已经开始慢慢的见底,进入到上升的通道。伴随着竞争的缓和,产品力的提升,这些逻辑她觉得是在家电行业能看到的。

同时,估值方面,正是由于大家觉得这个行业好像总量不增长了,所以给到了相当有吸引力的估值。很多家电企业的 ROE非常高,现金流也是非常好的。

她认为,未来不管是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对于目前的估值,应该还是相当有空间的。

估值过高时谨慎买入

前期的部分热门板块,比如电新板块、白酒板块,在乔迁的配置里是相对偏少的,这中间的原因是什么?

乔迁表示,她的投资风格偏左侧,投资是基于对公司的基本面认知之后,划定自己认可的估值区间。一旦股票的估值泡沫化,或者它的股价过于跑在基本面的前面,她就不太会再去进入到这些公司。

有些公司由于短期的趋势很好,吸引来了非常多的资金,热度非常高,往往估值跑在了基本面的前面。这时,她会认为安全度不够(而态度谨慎)。

乔迁还认为,当一个公司的股价在合理估值区间的上方波动时,股价很多时候更多的与市场情绪、业绩边际增速等高频信息相关,而不一定与长的价值有多相关,这时她的态度也会比较回避。

往往这些行业非常热的时候,增速不是特别高的一些价值股,往往是被市场嫌弃的时候。在长期来看,这些公司那个时候的估值反而又是非常有价值的。她表示,更愿意把钱放在长期更可靠的东西上面。

她认为,在估值超过上限以后的阶段,很多事情的股价的波动就变得很偶然了,有的时候基本面稍微低于预期,由于里面的资金非常多,股价波动会很大,可控性很差。

乔迁认为,追求那部分的东西获取收益并不是那么的可靠。更可靠的是把价值区间划好了,就守住价值区间的底线,去追求一定区间的收益率,就够了。 

部分港股公司价值明显

在乔迁看来,港股市场边际的资金有些变化,可能看上去港股的股价的波动比较大。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港股里有相当多的,价值投资框架里比较好的一些标的,她也会积极关注它们的价值。

她表示,在港股,这样的机会有时候甚至更多。

她介绍,港股有两类公司,一类互联网公司,或者是很拉风的公司,在A股是没有的,短期不盈利,但是增速很快。

港股同样的也有一批看上去增速平平,但是价值的体现非常明显的公司。大家对于这些公司的认知差需要非常本土的一些知识,才能够理解这些公司的价值和长期获取回报的可靠性。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