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郑州成为第一个取消“认房又认贷”的热点城市,这是否意味着涉房金融政策基调改变了?房地产调控的基调也逆转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回溯过去,房地产行业确实出现过过度金融化的迹象。一是开发商缺乏自律,深陷资本逐利,依赖金融杠杆扩张规模,部分房企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动辄就超过80%红线,为触发债务违约风险埋下隐患;二是违规资金进入楼市,引发投资投机行为,导致住房偏离“住”的属性。
政策调控一直围绕遏制房地产“过度金融化”,最深入的理念是“房住不炒”。2016年以来,监管层以此为主基调推出多种配套政策,连续六年,从未动摇。
近年来,监管部门强化联动机制,以“政策组合拳”出击,动态调节金融杠杆,正在改变行业粗放式经营模式,引导地产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个人金融层面,合理控制商业银行对个人按揭房贷的投放节奏,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落实LPR报价利率等;企业层面,“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出台,降低有息负债增速,合理控制房企负债,明股实债等财务粉饰手段不再能蒙混过关;金融机构监管方面,严查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持续整治涉房资金乱象。
其结果正如日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说,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已得到根本性扭转。
2021年四季度以来,金融信贷政策开始适度放宽。降准、降息、加快放贷、并购贷(不纳入“三道红线”)、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新规等政策相继登场。在“因城实策”背景下,多个城市降首付、降利率,继续激活合理购房需求,化解房企债务风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市场预期,带动了市场筑底修复。
但是,当下多地实施“宽信贷”政策,并不意味着要重走依赖高金融杠杆发展的老路。相反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前提下,想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需要“稳中有度”调节房地产金融杠杆。
那么,调节房地产金融杠杆如何实现“稳中有度”?
谨防“一刀切”、不因循守旧,以引导房地产回归居住本源为主线,“适度”为标尺,动态调整。阶段性放宽并不意味着大水漫灌和全面放松;去金融化式收紧,“去”的是过高的金融杠杆、违规进入楼市的资金,以及楼市虚热的泡沫。
底线思维明确,最终目标是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稳妥实施房地产行业长效机制。在政策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和精准性的调整中,“稳中有度”从来都是主旋律。
本文作者:王丽新,来源:证券日报,原文标题:《郑州取消“认房又认贷”并非调控变调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