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BT再传年中涨价,国内厂商提前扩产将充分受益? | 见智研究

今年IGBT供需比为1:1.2,缺货依旧,新能源车和光伏谁的需求更大?国产厂商情况如何?

IGBT预计今年年中将再次提价,从去年10月份行业累计涨价22%,今年1月份英飞凌给华为和阳光电源的订单提价了6%;在2月份又发布了涨价函。英飞凌表示由于上游供应商提高价格,公司无法再消化额外增加的成本,因此已经向下游客户通知涨价。对于IGBT的景气度此前在IGBT全年高景气一文中简要分析过涨价的原因,而本文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将解答以下问题:

IGBT还要缺货多久

今年将新增多少产能

国产厂商的机会在哪里

IGBT仍缺货,供需比为1:1.2

IGBT在今年依旧呈现缺货的状态,目前来说订单的交付最快已经延长到50周以上。根据业内专家反馈以及券商统计口径显示,IGBT当下的供货能力和需求比大约为1:1.2,也就是说今年IGBT将持续供不应求的情况。

根据中信证券对IGBT所需晶圆的预测情况来看,21-23年每月要消耗57/68/78万片等效8英寸晶圆;而供给端对应分别为48/58/74万片/月。

结合以上数据来看,IGBT供需偏紧的情况最快有望在2023年缓解。此外,见智研究在此前的文章IGBT的供需缺口再推迟中也做过相关分析。

国产IDM厂商将率先受益本轮扩产红利

国外龙头厂商对于扩产一直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像是英飞凌、三菱和富士贡献了全球八成以上的产能,要考虑到产能的建设周期较长(一般是2年左右),并且扩产面临设备采购困难的情况,要支付高昂的溢价去购买二手设备。此外,还要考虑长期来看市场上对于IGBT的需求增量有多大等综合因素。一旦市场上对IGBT的供货能力远大于需求,则IGBT的价格会迅速下降,新增产能就很可能在刚一释放的时候就面临不赚钱的尴尬局面。根据最新的情况来看,英飞凌的12寸产线已经落地,预计新增产能有10%左右;其他厂商暂时还在建设中。

在这一轮IGBT扩产周期里,国产厂商是主力。一方面是国产厂商原本产能小,基数低,产能供应不到全球的20%。

根据国产厂商的动态来看:新增产能关注士兰微、时代电气和比亚迪半导体。

士兰微12英寸扩建的一期项目新增4万片/月产能在21年底已经落地,而12英寸的二期产能目前也在加速推进中(这是17年底开始投资的70亿用于扩建12寸产能),在去年上半年已经启动了二期产能的扩建,并且要加快切入车规级。根据公司口径,21年产能共计20万片;比亚迪半导体现有宁波6英寸厂,可实现4万片/月,22年预计增加产能4万片/月;时代电气产能12万片/年,2022年二期产能落地后,可实现24万片/年。

刚刚有新增产能的公司均是IDM生产模式,而另一批则是Fabless模式,需要代工厂来生产,比如斯达半导、新洁能,代工厂有华虹、积塔、华润微,中芯绍兴暂时没有车规级IGBT代工。

在此前的文章中见智研究也分析过,IDM模式更适用于当前的形势,并且能够快速获取本轮IGBT景气周期的红利。它的优势在于产品迭代迅速,一般只需要3个月就可以完成,而Fabless厂一般要花费半年时间。另外,IDM厂更容易实现利润,代工模式可很好的控制成本,提高企业毛利率。但是作为Fab厂来说,设计成本会高很多,因此是一种较难提高利润的商业模式,此外,在现在代工厂高负荷的状态下,Fabless厂还要排队等待工期,对于产品交货的时间来说远没有IDM厂快。

说完了产能的情况,再看下游需求的情况如何:今年光伏和新能源车今年对IGBT的需求有多大,增速情况如何?

国产厂商将提高在逆变器的渗透率

IGBT主要是由于新能源的需求拉动的,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就是光伏和新能源车。根据2022年的需求测算,国内新能源车的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近60%;而光伏的全球装机量有望达到210GW,同比增长4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主要供应的是光伏逆变器级别的IGBT或MOS管,而这个行业目前并不是采用长单协议的方式,一般来说集中采购都会在年底开始,但是受季节波动影响,价格有较大浮动。目前,由于IGBT持续涨价,逆变器的成本压力也非常大,最近也开始提价。

而车规级一般会采用长协的方式,但是车规级IGBT要求会比较高,国内暂时只有时代电气和比亚迪可以量产;而时代电气业绩贡献最大的却是轨交IGBT。

也就是说,从行业增速对比来看,新能源车的需求增速要超过光伏的需求增速。但是,国产厂商更多的是再光伏行业中的渗透率进一步提高。

光伏今年对IGBT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由于去年原材料高涨导致需求收到了抑制,所以装机量是不及预期的,所以今年的需求况会比此前预期的要好一些

阳光电源和华为今年的目标都是在70GW左右,以往两家80%的IGBT都是英飞凌在供应,10%来自富士,剩下10%的国产厂商。而根据英飞凌22年的产能预计是120GW,有60GW是两家公司的预定的量,今年1月份两家接受了英飞凌6个点的提价为锁定产能,剩下的产能暂不清楚分配情况。锦浪科技和固德威预计是18GW和15GW,基本都是用户端和组串式,需求增量不是很大。

目前在技术上,士兰微和斯达半导效率值接近99%,为一供,两家在光伏上也主要是做IGBT单管,国内能做模块的比较少。但是两家产能也还是不够,所以也还要考虑其他的公司做二供和三供:比如新洁能、宏微科技;其中宏微科技主要与华为在进行合作。此外,杨杰科技是国产厂商中IGBT产品效率值最低的,暂时没有通过阳光电源的认证,目前最大的产能来自IGBT模块封装项目。

小结:IGBT供给依旧紧张,国产厂商将受益于本轮扩产红利,特别要关注IDM模式的厂商,在代工厂产能紧张的时候,比fabless厂更有先发优势。此外,对于IGBT下游需求来说,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增速略高于光伏增速;但国产厂商释放的产能更多还是用于光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