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瓦、淡水泉的风波刚过去,另一家千亿航母景林也遭到了基金持有人的抱怨。只能说私募业绩差了,连呼吸都是错的,不管你过去有多辉煌,只要你现在没让持有人赚到钱,那投资人抱怨两句也正常。也有部分投资人认为基金没赚钱就不该收管理费,所以投资人的要求过分么?私募在没做出绝对收益的情况下收管理费到底合不合理呢?
景林沟通会“翻车”
昨天下午,景林的私募线上持有人沟通会直接演变成“吐槽大会”,这回遭到投资人“投诉”的对象变成了景林。
景林本意应该是想和部分客户沟通对市场的看法以及接下来的策略,没想到正好成为一些持有人的“发泄”渠道。
投资人对景林的不满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要总把价投理念当成业绩不好的遮羞布,需要来点实际行动,比如降下规模或者提升基金经理数量;
2、长期持有没有赚到钱就不应该提管理费;
3、净值下跌时景林不减仓,基金经理的价值在哪里?
4、长期持快四年没赚到钱。
第一个点说实话厂长也同意,价投是一种不错的投资理念,但投资人关心的压根不是啥投资理念,他们只希望私募能为他们赚到钱,基金能有收益。一年可以说价投,三四年还不行,这会不会看得太远了?
一句价投是肯定不能成为业绩不佳的理由,不管是降规模亦或是提升基金经理数量都是很合理的要求。
第二点关于到底要不要收管理费的事,据说在沟通会时就已经被景林的工作人员当场拒绝,至于该不该收管理费厂长一会儿会细聊。
而第三点厂长想说一方面是因为景林长期深度“价投”的投资风格,另一方面由于规模问题,景林买的大部分也是一些市值超千亿的龙头股票,即便是想减仓也不是拍脑袋就能减的事。
至于第四点,长期持有快4年没赚到钱就有点言过其实了,即便是业绩提成之后也还是有点收益的,只是确实收益不高。
截至今年2月28日,景林旗下基金的亏损基本在5%-12%之间,看似跌的不多,但如果加上3月至今的表现,那年内的基金收益可能就比较难看了。
毕竟景林除了蒋彤所管理的基金以外,其他几位基金经理的主要仓位还是在港股和美股,中概股也是他们特别看好的标的。
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景林资产美股持仓市值为26.96亿美元。景林资产前十大重仓股的市值达到21.23亿美元,在整个持仓中市值占比78.63%。
在前十大重仓股中,中概股就有6只,分别是网易、贝壳、中通快递、拼多多、京东、BOSS直聘。
而景林还在去年四季度增持了拼多多、京东以及BOSS直聘等中概股。
截至3月14日,在景林持仓前十的6只中概股自年初以来跌幅都在30%以上。
好在最近两天中概股强势反弹,虽然抵不过前期的跌幅,那至少还是稳住了,估计景林出来开线上沟通会也和中概股这两天复苏的表现有关。
只是投资人目前的心情可能不是中概股涨两天就能平复的。
千亿私募为啥青睐大市值龙头?
这两年,不仅是景林,只要私募规模大了以后重仓的标的就有不少是大市值龙头公司,在这两年的市场震荡中,翻车的不在少数。比如昨天提到的淡水泉,规模破千亿,同样近两年业绩不佳。
昨天淡水泉的文章发布后《平衡策略产品也能跌近30%!淡水泉怎么了?》,淡水泉的工作人员也与厂长进行了沟通联系并对文章中一些质疑的点进行了回应。
1、关于规模大所以持有较多大市值股票
淡水泉选择大市值龙头不仅仅是因为管理规模的因素,在目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大市值龙头公司综合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都更强一些,在基本面这块可以提供更稳健的业绩增速。
他们内部风控有流动性监控指标,而在流动性这块大市值公司确实更有优势。
2、关于基金不减仓的原因
目前平衡策略产品仓位不到80%,成长策略产品仓位则依然为90%+,不减仓的原因是淡水泉认为看好的龙头公司今年依然有困境反转的机会。
3、关于成长策略和平衡策略的区别
平衡和成长的产品买的标的可能大部分都相同,但买的时点和比例会有所差别,比如有些标的平衡策略会通过结构去买,而成长则直接买正股。
有些标的成长策略产品也可能会先买,重合的标的平衡会比成长更加注重安全边际。所以买的比例可能低点,买入时点也相对偏右侧。
以上都是淡水泉那边自己说的,厂长觉得态度还是蛮诚恳的,但最终都得落实到后续的行动上,私募说的我们会听,但主要还是看他们如何做,业绩如果一直没改善,说的再好听也是白搭。
在平衡型产品的设计上,厂长也还是觉得,名头打出去了,也该做的更贴近一些,而不仅仅是相对“成长”平衡。
没收益到底该不该收管理费?
最后,咱们还是来聊聊私募在没有做到绝对收益时,到底该不该收管理费。
咱们要理解资产管理的本质: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首先,管理费不是强买强卖,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的很清楚,如果投资人觉得条款不合适可以不签,签合同的时候就要明白后续要承担的风险。
说句难听但客观的话:“你挑得嘛偶像”,结果不好,承受不了,也应该调整下自己买私募的思路。
比如是不是可以再多分散一下,有大私募,也有小而美私募,或者干脆配一些费用低得多的公募产品。
既然买了那就要有契约精神。
厂长觉得,业绩不佳时私募选择在净值1以下时不收管理费合情,也值得敬佩,但如果继续收管理费那也合理。
我们再从私募这边看,如果做不出绝对收益或者跑不赢公募,投资人迟早也会离你而去,到时候都没钱来给你管理了,合同里收不收管理费也就不重要了。
除了做好绝对收益的投资以外,私募在募资时点也要仔细斟酌,卖者尽责从来不是你旗下的基金长期业绩好就完事的,需要尽量让你的持有人收益接近基金收益。
否则私募赚爽了,投资人却割肉离场,这画面也太魔幻了。
资产管理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在市场高点反而募集更多资金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对不起客户的信任以及支付的管理费。
只能说投资人和机构各有各的难处,但也有各自的义务需要遵守,希望后期私募基金合同条款可以更加完善,让机构和投资人的利益绑定更加彻底,来避免一些没必要的争执,毕竟互相伤害对基金的运行和后续的收益都没好处。
本文作者:你们的厂长大大,来源:i资管工厂,原文标题:《景林投资人沟通会“翻车”!长期没收益该不该收管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