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和 《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
对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包括,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东莞市、中山市按所在的镇和街道行政区域内)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权属的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
对餐饮、零售、旅游企业申请阶段性缓缴失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的,可按规定予以缓缴,期限不超过1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对工业的支持政策包括实施减税降费行动,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按规定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按减免租金月数给予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
《广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全文如下:
广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
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4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发改财金〔2022〕271号),帮助我省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现提出以下助企纾困扶持政策措施。
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
1.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2022年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继续分别按10%和15%加计抵减应纳税额。(省税务局负责)
2.2022年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照50%税额幅度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税两费”。(省财政厅,省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2022年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省税务局负责)
4.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省税务局负责)
5.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时间至2023年4月30日。其中,失业保险基准费率延续按1%实施,继续实施浮动费率政策;工伤保险在执行行业基准费率和浮动费率政策的基础上,统一阶段性下调单位缴费费率20%。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5.5%),参保职工30人(含)以下裁员率不高于20%,且符合相关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返还。大型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30%返还,中小微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90%返还。(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税务局配合)
6.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东莞市、中山市按所在的镇和街道行政区域内)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权属的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各地可统筹各类资金,对承租非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适当帮扶。鼓励非国有房屋租赁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分担疫情带来的损失。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按减免租金月数给予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因减免租金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业绩的,在考核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认可。进一步升级广东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出租出借管理模块,省直及各地市行政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通过系统办理减免租金有关事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国资委,省委宣传部(省文资办),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等,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7.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促进信贷资金更多流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持续监测金融机构2021年两次降准释放资金投向,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服务业普惠型小微企业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接续,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但有还款意愿、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领域中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保持合理流动性。(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9.继续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运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定价,引导实际银行贷款利率下行。优化银行账户管理和服务,完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服务管理。杜绝变相收费、隐形收费、收费应降未降等情况,督促商业银行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低银行账户服务收费、人民币转账汇款手续费、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取消部分票据业务收费。(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服务业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力度,依法依约及时履行代偿责任。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服务业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原则上不超过1%,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原则上不超过1.5%。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资、提供融资担保费用补贴。(省财政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完善整治涉企乱收费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开展涉企收费检查,严肃查处违反规定的收费行为。及时处理相关投诉举报,切实减轻服务业领域企业的不合理负担。(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审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对餐饮、零售、旅游企业申请阶段性缓缴失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的,可按规定予以缓缴,期限不超过1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在批准缓缴期间,职工相关缴费年限连续计算,职工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不受影响。职工在缓缴期间申领失业保险待遇的,单位应先补齐缓缴的单位部分和代扣的个人部分失业保险费。(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税务局牵头,省财政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配合)
13.鼓励服务业行业采取多种手段开展促销活动,支持各市开展促消费专项行动,围绕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定向发放消费券、服务券等惠民补贴,带动形成消费热点。(省商务厅、财政厅等,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餐饮业纾困扶持措施
14.2022年原则上给予餐饮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不低于50%比例的补贴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餐饮企业防疫、消杀支出给予补贴支持。(省卫生健康委、商务厅、财政厅、市场监管局等,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餐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给予阶段性服务费优惠。(省商务厅牵头,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配合)
16.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餐饮行业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运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交易流水、经营用房租赁以及有关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等数据,提升风险定价能力,更多发放信用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餐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省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省税务局,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7.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餐饮企业风险保障需求的专属保险产品服务,扩大因疫情导致餐饮企业营业中断损失保险的覆盖面,探索推广普惠型餐饮业综合保险,提升理赔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市给予餐饮企业营业中断损失保险保费补贴。(省商务厅,广东银保监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8.鼓励诚信良好的餐饮企业参与老年人配餐助餐服务。各地按“保本微利”的原则对老年人配餐助餐服务给予适当支持。不强制餐饮企业给予配套优惠措施。(省商务厅、民政厅、财政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零售业纾困扶持措施
19.2022年原则上给予零售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不低于50%比例的补贴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零售企业防疫、消杀支出给予补贴支持。(省卫生健康委、商务厅、财政厅等,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0.支持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一个上行(农产品上行)”和“三个下沉(供应链下沉、物流配送下沉、商品和服务下沉)”。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布局建设农产品田头综合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零售企业拓展县域市场、下沉品质商品和服务进行补贴。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进“邮政快递业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并给予财政扶持。(省商务厅牵头,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配合)
21.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推进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网建设。(省商务厅、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省供销社,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对于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推荐的应急保供、重点培育、便民生活圈建设等名单企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市给予名单企业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零售行业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运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交易流水、经营用房租赁以及有关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等数据,提升风险定价能力,更多发放信用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零售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零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省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省税务局,省发展改革委,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旅游业纾困扶持措施
23.2022年继续实施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在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维持80%的暂退比例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暂退比例。开展以保险替代现金或银行保函交纳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试点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银保监局牵头,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配合)
24.加强银企合作,摸排并形成旅游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重点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加大信贷投入,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旅行社、旅游演艺等领域企业的特点和资产特性,创新授信调查方式,扩大信用贷款支持,推广随借随还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旅游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5.政府采购住宿、会议、餐饮等服务项目时,严格执行经费支出额度规定,不得以星级、所有制等为门槛限制相关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省财政厅牵头,省文化和旅游厅配合)
26.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委托旅行社开展党建、公务、工会、会展等活动,适当提高预付款比例。允许向旅行社开放代理服务发票事项或由旅行社开具综合发票,并提供与合同内容一致的费用清单作为费用报销依据。(省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省直机关工委,省总工会,省税务局等,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7.鼓励保险机构根据旅行社等文旅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优化承保理赔服务流程,简化理赔手续,提高理赔效率,强化保险保障能力,丰富文化和旅游保险产品供给。扩大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项目覆盖面,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旅游业风险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服务。鼓励推广演艺活动取消险、旅行取消险等保险产品。(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银保监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大力支持文旅投融资专委会以及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等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等方式,加大文旅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力度。继续举办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有力推动文旅产融合作,完善文旅投融资体系。(省文化和旅游厅、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9.省财政统筹资金作为文旅企业纾困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全省重点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文化艺术院团、演出场馆等文旅企业以及文旅促消费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纾困扶持措施
30.2022年暂停铁路运输企业(含地方铁路运输企业)预缴增值税1年。(省税务局,省交通运输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1.2022年免征轮客渡、公交客运、地铁、城市轻轨、出租车、长途客运、班车等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增值税。(省税务局,省交通运输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2.支持我省汽车生产企业争取2022年中央财政对符合要求新能源公交车的购置补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3.2022年利用中央财政的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加大对公路、水运和综合货运枢纽、民航铁路配套公交站场和招呼站、民航铁路集疏运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牵头,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配合)
34.按照《财政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调整农村客运、出租车油价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2〕1号)等文件精神,积极出台我省有关油价补贴政策,优先统筹安排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支持出租车加快电动化和城市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运营。(省财政厅、交通运输厅牵头,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配合)
35.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道路水路运输企业特点的动产质押类贷款产品,盘活车辆、船舶等资产。鼓励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对信用等级较高、承担疫情防控和应急运输任务较重的交通运输企业以及城市公交、巡游出租车、道路客运、水路客运企业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相关主管部门提供企业清单供金融机构参考。鼓励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省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民航业纾困扶持措施
36.2022年暂停航空运输企业预缴增值税1年,对省内运输机场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应退尽退。(省税务局负责)
37.有条件的地市根据实际需要,统筹上级转移支付以及地方自有财力,支持疫情防控任务重、运营困难、资金缺口大的航空公司和机场发展。(省财政厅,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8.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市尽快出台新的客货运航线补贴政策,已承诺给予航线补贴的地市要将补贴资金及时全额拨付到位。(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
39.省财政、有条件的地市财政加大对省内民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资金给予贴息补助。(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0.积极争取民航发展基金等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省内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能力建设、中小机场运营、航线网络拓展等。鼓励符合条件的机场(不含通用机场)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需求。(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配合)
41.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对枢纽机场的信贷、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省内机场、航空公司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省内机场、航空公司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省内机场、航空公司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便利服务。(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措施
42.建立精准监测机制,做好口岸、机场、港口、冷链运输等重点行业“应检尽检”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工作,对于快递外卖、餐饮等面向公众大众的特定服务场所和“暴露性”服务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开展抽样核酸检测。(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各成员单位,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3.提升精准识别能力,各地一旦发生疫情,在接到报告后4小时内完成个案核心信息的收集和报送,12小时内初步完成重点场所(含活动时间段)界定,24小时内报告个案流调信息,并根据调查进展及时动态更新报告信息。(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各成员单位,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4.强化精准管控隔离,明确密切接触者判定规则,对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等重点人员严格落实相关健康管理措施;科学精准锁定风险人员,运用健康码赋码转码手段,督促落实核酸检测,加强健康监测。认真落实新冠肺炎本地疫情应急处置方案,将中高风险地区的确定精准到住宅小区、社区(街道)、自然村等单元,根据流调溯源进展、核酸检测结果和风险评估科学划分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各成员单位,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5.推广精准防护理念,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并确保目标人群“应接尽接”。优先在感染高风险人群和保障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人员中开展加强免疫,其中包括食品、交通运输等服务业从业人员,上述重点人群原则上加强免疫“应接尽接”。(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各成员单位,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6.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防疫政策“五个不得”的要求,即不得禁止低风险地区人员返乡;不得随意扩大中高风险地区范围;不得随意将限制出行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区(县)扩大到所在地市;不得擅自对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集中隔离管控、劝返等措施;不得随意延长集中隔离观察期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服务业行业提出精准防疫要求。一是不得突破疫情防控相应规定进行封城、封区、中断公共交通。二是不得非经流调、无政策依据对餐厅、商超、景区景点、电影院及相关服务业场所等实施关停措施、延长关停时间。三是不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政策要求基础上擅自增加对服务业的疫情防控措施。确有必要采取封城、封区、中断公共交通等措施或在现行基础上加强疫情防控力度的,须报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同意后实施。(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各成员单位,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7.统筹疫情防控措施总体要求,针对服务业行业特点,建立疫情防控措施层层加码问题反映、核实、纠正专项工作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省发展改革委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做好形势分析,加大协调推动有关政策的出台、执行落实工作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诉求和关切,及时跟踪研判相关困难行业企业的恢复情况,强化储备政策研究。
(二)加强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各司其职、主动作为,抓紧出台具体政策实施细则和有针对性的配套支持政策。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早落地早见效,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三)加强宣传解读。各地、各部门要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市场主体知晓政策、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全文如下:
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振作工业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发改产业〔2022〕273号),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制定本行动方案。
实施减税降费行动
(一)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按规定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以购进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相关信息为依据,对纳税人开展精准推送服务。(省税务局、深圳市税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第一个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做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税费缓缴政策延期的落实督导,将2021年四季度实施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政策,延续实施6个月;支持我省汽车生产企业争取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继续实施充电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省税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能源局,深圳市税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2022年扩大“六税两费”适用范围,按照50%税额幅度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税两费”的适用主体,由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纳税人申报数据,对符合条件的“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进行自动判别,确保便利享受政策。2022年对符合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税情形,纳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按规定给予合理困难减免。(省税务局,省财政厅,深圳市税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四)降低企业社保负担,2022年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全省失业保险基准费率延续按1%实施,继续同步实施浮动费率政策;工伤保险在执行行业基准费率和浮动费率政策的基础上,全省参保单位统一阶段性下调缴费费率20%。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在2022年度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税务局、深圳市税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五)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按减免租金月数给予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因减免租金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业绩的,在考核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认可。(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文资办、省税务局、深圳市税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整治工业领域涉企乱收费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加强对海运市场相关主体收费行为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融资促进行动
(七)加强信贷政策评估督导,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补贷保”联动试点。加强对银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引导激励,研究将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等相关指标作为财政资金存放的参考依据,推动大型国有银行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向制造业企业倾斜,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八)2022年人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续贷条件的工业企业按正常续贷业务办理,不得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保持资金合理流动性。(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九)落实煤电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政策,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进度,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具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建设和使用海外仓的金融支持。继续发挥“政银保”合作平台作用,推广“贸融易”服务模式,优化保险产品及服务,运用海外投资保险等政策性保险工具,为海外仓建设提供风险保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商务厅,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十)2022年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落实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推动实际贷款利率在前期大幅降低基础上继续下行,督促指导降低银行账户服务收费、人民币转账汇款手续费、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推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实施保供稳价行动
(十一)建立健全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机制,加强资源统筹调度,制定能源保供应急预案,做实做细工业企业能源电力保供工作。严厉打击散布虚假信息、哄抬价格等各类违法行为和资本无序炒作。(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十二)密切监测大宗原材料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落实好铁矿石、化肥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措施,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坚决遏制过度投机炒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广东证监局、深圳证监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十三)拓展工业企业多元化资源供给渠道,支持企业投资开发铁矿、铜矿等国内具备资源条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矿产开发项目,加快建设符合产业政策的废钢、废有色金属、废纸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提高“城市矿山”对资源的保障能力,鼓励企业规范开展境外资源勘探开发,构建稳定开放的资源保障体系。支持建立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用更优质的产品供给满足下游消费需求,提升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工业企业供需对接,支持重点企业签订长期协议。(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十四)坚持绿色发展,整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对能效达到基准水平的存量企业和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在建、拟建企业用电不加价,未达到的根据能效水平差距实行阶梯电价,加价电费专项用于支持企业节能减污降碳技术改造。(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实施投资提振行动
(十五)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全面推进产业链招商工程,搭建省市招商引资网络,编制战略性产业集群产业图谱和产业招商地图,成立产业链招商联盟,建立产业招商数据库和目标企业清单,统筹举办系列招商活动,推进实施产业链“集群式”招商。积极主动跟进在谈重点项目,推动尽快签约落地。建立健全省级政策性基金尽职免责机制,引导基金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投资。指导推动大型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和评选一批省特色产业园,为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提供高水平的发展平台。(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十六)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深入实施广东省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完善外商投资投诉机制,保障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等适用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重点外资项目挂点联系服务机制,结合政策法规规定和疫情防控需要,提升外籍人员及其家属来华便利度。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对符合条件的外资鼓励类项目实行快速比对确认。落实粤府〔2018〕78号文,对符合条件的年实际外资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制造业新设项目、超过3000万美元的制造业增资项目,省财政按其当年实际外资金额不低于2%的比例予以奖励,最高奖励1亿元。办好跨国公司投资广东年会,利用进博会、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重大平台,多措并举支持制造业引进外资。(省商务厅,省委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十七)加强对制造业重大项目的服务与支持,落实省政府促进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相关政策,统筹安排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地级以上市政府予以投资奖励。加强全省投资100亿元以上(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5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重点服务指导,定期做好项目调度,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投资量。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省关键项目清单等管理,发挥省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用林资源要素支撑联席会议等机制作用,在项目资金、人才、土地、能耗、环境、电力等各类要素资源上给予支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能源局)
(十八)支持光伏、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推进海上风电发展,带动太阳能电池、风电装备产业链投资。推进供电煤耗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对纳入规划的跨省区输电线路和具备条件的支撑性保障电源,加快核准开工、建设投产,带动装备制造业投资。推动重点地区沿海、内河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及LNG加注站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大省级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2022年推动85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大力实施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加快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快5G建设进度,力争2022年推动建设5G基站超3万座。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大力推动北斗产业化,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研究出台加强全省数据中心布局建设的意见,推进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制定加快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网信办、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管理厅、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实施资源要素保障行动
(二十)支持各市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和产业保护区块,将重大工业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对急需建设的重大工业项目,可按照省的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土空间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行产业用地“标准地”和“带项目”供应制度,因地制宜设定控制指标,完善产业项目准入要求,提高土地供应效率。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和标准厂房用地。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按程序合理转换或混合使用,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支持存量国有工业用地转为新型产业用地、混合产业用地,混合产业用地出让底价不得低于相应地段各用途对应级别基准地价乘以其比例之和的70%。支持各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包含工业用途与其他产业用途(不包括商品住宅)的混合用地,其中工业建筑面积占比不得低于50%。(省自然资源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十一)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组织实施“十四五”期间符合重大项目能耗单列要求的产业项目。完善能耗双控有关政策,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优化考核频次,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标完成进度问题限制企业正常用能。统筹用好能耗指标、排放容量,分解下达节能环保约束性指标时为战略性、基础性重点项目和质量效益好的项目预留合理空间,保障工业发展合理用能。(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十二)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分级分区管理,坚持精准实施企业生产调控措施。主动提前介入重大工业项目环评工作,指导优化项目选址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可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简化环评编制内容、降低环评等级等环评改革措施,需新增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在满足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减排要求基础上,省协调有关市调配给予保障。对高质量编制完成环评文件的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节能降碳改造等重大项目,高效完成环评审批,保障尽快开工建设。(省生态环境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十三)建立重点工业企业用工调度保障、就业服务专员机制,针对国内疫情点状散发可能带来的人员入粤受限等风险,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产业用工需求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效衔接。加强用工供需对接,完善供需双方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规范用工市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行动
(二十四)全面推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出台新一轮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预警机制,加强问题分析研判,积极应对突发情况,及时处置潜在风险,对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风险提前制定应对预案。探索“链长”、“链主”企业协同推进建立重点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机制,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保障重点生产物资供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十五)争取更多国家级研发平台落户广东,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组织实施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落实国家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对经有关部门核定的科学研究机构、技术开发机构等,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依托创新成果加快布局产业链条,实施一批具有标杆引领示范效应的应用创新工程,落实优先采购国产技术和产品的支持政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省税务局、深圳市税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十六)落实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大力推进集成电路、核心软件、新型显示设备研发和试点应用,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需求大、带动作用强的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项目给予重点政策支持。出台实施全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拓展信创技术产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产业发展基础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快在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国资委,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实施消费带动行动
(二十七)鼓励各市通过发放消费券等形式开展消费促进主题活动,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智能终端等相关行业工业产品下乡。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活动。逐步放宽部分城市汽车上牌指标限制,完善汽车销售网点布局。健全家电回收处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推出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推广智能终端和4K/8K超高清电视。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推动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广电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加大线上线下融合力度,扩大线上新型消费,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开展工业企业与工业电商平台对接活动,提升工业企业网上采购率及网上销售率。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大力宣传推介广东产品,讲好广东品牌故事。(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十九)加快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广州、深圳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鼓励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为贸易新业态提供优质便捷跨境结算服务。加大对采用国际海运集装箱运输方式的外贸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鼓励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组织中小微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推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市中欧班列合作发展、优势互补,引导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扩大出口。(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实施企业提质增效行动
(三十)出台实施优质企业培育意见,加大对“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省级政策性基金加大融资对接力度,支持融资机构创新开发专属产品,为优质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对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各市对经省级认定的优质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国际市场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更大力度推动“小升规”工作,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继续实施并优化“小升规”奖补政策。支持“链主”企业通过产业纽带、上下游配套、分工协作和技术扩散等,将上下游中小企业纳入共同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十一)支持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具有行业变革能力和公共属性的平台型企业牵头,联合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组建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制造平台新业态。2022年推动10个行业、超5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三十二)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覆盖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涵盖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共同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增强广东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组织实施
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指导推进全省工业稳增长工作。省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加大对各地工业稳增长的指导和支持。各市要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业稳增长协调机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的跟踪监测,强化预研预判,做好政策储备,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保障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稳定运行。
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将工业稳增长工作列入重点督办范围,实施月度监测、季度通报,对工作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和部门进行约谈。
加大宣贯服务。各地、各部门要把握好政策时效性,加大政策和工业经济运行亮点的宣传力度,跟踪评估政策落实情况,总结梳理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和困难,疏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政策有效传导至市场主体,不断增强企业长远发展信心。
作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来源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原文标题:《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来源2: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原文标题:《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