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哪家公募机构是维护渠道“最慷慨”、“最卖力”的?
答案很可能出乎你意料,是国际基金大鳄贝莱德的旗下机构。
根据Wind统计,去年新成立的贝莱德基金,在2021年内向渠道支付的平均“尾佣”比例,达到了48%以上,在行业中名列前茅。
尽管中国基金销售市场素有着“渠道强势”、“重视首发”等特征——基金发行严重依靠代销渠道的推动。
但尾佣“冠军”最终由贝莱德,而不是某家经常募集“爆款基”的机构获得,还是颇令人意外。
毕竟,贝莱德的首只产品规模并非天量,再说了,它们不是国际品牌么?
年报“尾佣”数字惊人
过去一个月,公募机构陆续披露了2021年度的产品运作报告,当中包含多个财务数据,其中就包括被别称为“尾佣”的科目。
“尾佣”是业内俗称,即资管机构因为意图激励销售机构,而向机构让渡的“管理费”。
公募基金的收费通常包括申购费、赎回费、托管费和基金管理费。
申购费通常由销售渠道获得,赎回费的大头通常会拨回给基金资产,托管费是托管机构收取的,而基金管理费则当然应由基金公司或资管机构获得。
但因为渠道实在太强势了,它们收取申购费、相关发行激励后还不够,看中了基金公司手头的管理费。
通常,一只股票基金的年度管理费通常为1.5%,这块钱目前也会在管理人和资管机构之间分配。
这个费率深刻反映了一个资管机构在渠道中的地位。
通常爆款产品、明星基金经理、大牌公司的尾佣比例较少,因为大家争相希望获得销售份额。
而弱势的小公司,尾佣比例会飙高,因为没有话语权,求着销售机构代发。
也因此,此次业内尾佣比例最高的是贝莱德基金,大大出乎行业预期。
新公司小公司入榜多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1年基金年报中,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比例前十位如下。除了贝莱德以外,还包括近年成立的个人系基金公司汇泉、朱雀、达诚、凯石等。
也有一批券商系资管机构,如兴证资管、广发资管、信达证券、东财基金、国融基金等。
这其中,贝莱德基金是比较超乎行业预期的。
贝莱德基金成立2021年,由母公司贝莱德集团全资控股,是第一家获得公募牌照的外资独资公募。
截至2021年12月31日,贝莱德集团在全球管理的总资产规模约10万亿美元,在全球行业靠前。
首只产品下了“狠劲”?
根据相关统计,贝莱德基金在华管理规模超过60元人民币。
如下图显示,贝莱德基金去年管理费收入为3124.69万元,其中1514.07万元支付给销售机构作为客户维护费,后者占管理费比例为48.45%。
这意味着半数年度管理费支付给代销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费用只涉及一只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即贝莱德独资公募在华发行的首只产品。
而且,由于贝莱德首发产品时,并没有直销渠道(投资者直接向基金公司认购的渠道),而几乎全部通过代销机构。
更有意思的是,2021年8月至9月,贝莱德为首只产品募集资金的阶段,是当时基金业仍处于流量发行的火热阶段。
所以,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贝莱德的海外品牌名声颇大,募集产品是可以达到一定规模的。
据后来的公告,该只产品在2021年9月3日提前结束认购申请,仅用了五天完成68亿元的募资。
现在回头来看,可能还是优厚的发行激励方案起了重要作用。
高举高打后净值“艰难”
回首来看,贝莱德自当年登陆中国资管市场,采用了绑定头部渠道分销的模式,首只公募产品成立规模达到68亿元,属于“发行成功”的样本。
但自去年9月10日成立以来,直至今年4月1日,贝莱德产品单位净值为0.84。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赎回的情况下,首发时申购的持有人本金亏损达15%。
以近6个月业绩走势为例,贝莱德产品不仅跑输同期沪深300,更跑输同期业绩比较基准高达6个点。
这个产品的业绩颓势,和其发行时的“高举高打”形成了鲜明对比。
基金发行“利益链条”如何破?
根据天天基金网的统计,贝莱德中国新视野这只产品成立后多个季度的运作在同类产品中靠后(下图)。而同时,这批投资者的代销机构,又获得了业内最高的“尾佣”水平。两厢结合之下,结果确实非常耐人寻味。
从业内“惯例”看,这似乎只是重复了历年的行业痼疾,即代销机构从佣金和销售费出发,向投资人推荐高费率产品,而相应的业绩后果无法获得保证。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贝莱德一家公司,其后跟随的汇泉、凯石等机构,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情况存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业内日益推出长锁定期产品,以及基金代销机构日益转型财富管理业务,越来越多的长线思维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并推动整个市场放弃这种利益导向的选择
这成为,近年整个基金业的重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