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天波折后回归原点:科创50的进与退

林克
危中有机

A股开年以来的回撤趋势还在持续演绎。

4月11日,上证综指、中小板、创业板为代表的沪深三大股指分别下跌2.61%、3.69%和4.20%,全市场出现下跌的个股高达4000多只。

指数全面承压的背景下,科创板块似乎更加受伤——当天收盘,持续运行了两年多的科创50(000688)指数跌至988.76点,已然跌破了指数开启时的起始点位。

经过了不少于550个交易日的拉升与震荡,科创50指数最终回到原点,这不仅是作为新兴板块的科创板估值从“吹泡沫”再到“挤泡沫”的一个过程,同样也是市场资金偏好逐渐从科创向其他题材乃至其他资产配置类别转移的周期性结果。

但在科创50估值持续走低的背后,大部分科创板公司业绩并未出现大范围下行,甚至大多数公司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

Wind统计显示,截至4月11日已经披露2021年业绩的164家科创板公司中,仅有44家出现了下滑,而其余120家科创板公司仍然实现了正增长。

其中归母净利润增长超过一倍的公司有35家,超过50%的达67家,超过20%多达91家。

在业内看来,相比于不少公司高成长的基本面,科创50指数下行的负相关现象,更多是近两年来市场对科创板怀有更高估值期待的一种正常回归。

权重的估值回归

市场景气度在不同题材之间的切换与变化,也让一些科创50成分股受到拖累。

例如2019年在全市场盛极一时的半导体企业,虽然近两年来基本面及业绩都保持了高位成长,但相比价格而言更多只是起到了消化估值前高的作用,围绕半导体企业的交投活跃度也无法追及其市值规模。

以科创50指数最大权重股中芯国际(688981.SH)为例,作为科创50指数的最大权重股,中芯国际的权重比接近10%,截至4月11日中芯国际总市值、流动市值分别高达1615亿元、798亿元。

但这家哪怕是科创板中的“市值一哥”,却并非是交投最为活跃的板块个股。

交易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芯国际日均成交额仅为6.95亿元,仅在科创50成分股中排列第五,而前三位则分别被天合光能(688599.SH)、君实生物(688180.SH)和容百科技(688005.SH)所占据,即2家新能源公司,1家生物医药公司,季度内日均成交额均分别达15.68亿元、14.51亿元和10.59亿元。

中芯国际上市于科创50指数运行的半年后2020年7月16日,彼时股价、估值几乎“上市即巅峰”。

虽然在IPO阶段可以依托前期半导体市场热度而获得更大的市值后,当市场情绪从半导体向新能源板块切换后,中芯国际自然要承受估值回归的宿命,甚至更多资金也在押注这一趋势——截至4月11日收盘,中芯国际融券余额高达24.34亿元,为排名第二的沪硅产业-U(688126.SH)的两倍还多。

作为第一权重股,中芯国际的持续阴跌也势必会拖累科创50整体下行。

在科创50指数的前十大权重股中,除天合光能和中微公司(688012.SH)外,其余8只在近一年(250个交易日)中出现了明显回撤,其中传音控股(688036.SH)、金山办公(688111.SH)、中芯国际的回撤幅度分别达56.54%、46.39%和21.56%。

与之对应的是,传音控股、金山办公今年一季度内日均成交额分别仅为5.14亿元和3.23亿元。

市值与成交额的不匹配现象,其实在其他板块也广泛存在,但在投资者门槛高达50万元的科创板市场,流动性的冷暖转换,显然对边际价格、估值中枢有着更强的影响作用;而资金根据市场热度在不同科技题材间的快速切换,无形中又加剧了指数波动。

“指数权重很多时候依托于市值,但科技股的一个特点是,市值规模的大小很多时候是景气度、市场热度决定的,不一定是说企业规模有多大,因为估值逻辑已经不依托于传统的PE或PB了。”北京一家私募机构投资经理表示。

“当景气度切换的时候,会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之前的大市值企业流动性减弱,股价阴跌消化前期高估值,另一方面不同题材之间市值大小出现‘反转’时,指数的调整本身也会加剧这种波动。”上述投资经理指出。

价投新起点?

在业内看来,科创50指数的破位是疫情防控形势升级、境外资金偏好调整和市场恐慌情绪升温等多重因素共同交织的结果。

但是伴随未来偶发性因素影响的下降,以及市场情绪的释放,科创板市场中长期而言仍然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目前是短期资金流出和市场情绪所带来的估值下行,市场是否见底是很难判断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估值的合理化也在释放更多的投资机会。”一家中型上市券商策略分析师

Wind数据显示,科创50指数当前的滚动市盈率为35.41倍,同期历史中位数为73.01倍,已大大远离79.11倍的危险值区域,甚至也远低于58.83倍的机会值。

“科创板的估值水平正在越来越合理,并逐渐摆脱此前动辄百倍PE的高估值标签了。”上述策略分析师指出,“核心点在于科创板公司的基本面不出问题,过去的估值会被持续消化掉,而未来的估值可能还会被日后的业绩所支撑。”

2021年,科创50指数成分股中的绝大多数选手获得了快速的业绩增长。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发现,50只科创50成分股中已有多达49只披露了2021年业绩,其中多达38家公司2021年的归母公司净利润出现正增长,当中更有不少于33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20%。

而在市场的一致性预测中,多达46只科创50成分股未来3年净利润符合年增长率将实现正增长,其中复合增长率超过20%的公司将多达43家,占科创50权重股总数的86%。

虽然如此,但影响市场对科创50指数判断的另一因素,则来自于上海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

从数据上看,上海是贡献科创50成分股最多的地区——统计显示,在科创50指数成分股中,有包括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澜起科技等在内多达17只个股的实际办公地址位于上海市,4月11日收盘时,17只个股合计市值达7281.86亿元,占同期科创50总市值比重的接近40%。

“科创50‘含沪量’比较高,自然也就影响了市场对指数成分股基本面的判断,但从过往经验来看,偶发性的黑天鹅事件往往会导致行业或区域内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上述策略分析师称,“科创市企业往往已经具有一定体量和优势了,这种时候反而有可能形成低估的价值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