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奔私“高潮”,林森会否成为撬动私募格局的“杠杆”?

郑孝杰
全新的模式和领域正在私募业展开

2022年,意外的成为公募“奔私”的小高潮。

不是么?周应波、陆文俊、崔莹、肖肖、林森......

这其中,不少基金经理,应该是一线公募机构都求之而不得的“良将”,但他们选择了启动自己的私募行业。

其中最新的一位,则是林森。

2022年5月7日,易方达基金公告,旗下固定收益全策略投资部联席总经理林森因“个人原因”离任该公司所有基金经理。

按业内通行惯例,这意味着林森同时辞别易方达。随后,业内传出消息,林森将加盟上海勤辰(私募合伙),和此前离职的华安前任基金投资部总监崔莹联手创业。

至此,林森确定“奔私”,并成为近年内业界首位“公奔私”的“固收+”顶流。

他所加盟的平台,也将在业内首次尝试“固收+”和“权益”的跨界双核架构。

这是不小的挑战,但同时对新设私募而言,可能也是机会。

2022年,私募行业注定不会平静。 

年内罕见人力配置

从人事配备角度,在吸纳了林森之后,上海勤辰已经成为业内非常有希望做大的私募平台了。

林森作为易方达“固收+”业务曾经的骨干,万亿受托资产领域的二号人物,绝对是其他大型公募机构“求贤若渴”的对象。

但现在他决定加盟上海的私募机构。这当然意味着,这家机构将继崔莹之后,延伸铺陈出另一条强劲的投资管理条线。

从基金经理角度看,这是继周应波携手陆文俊创立上海运舟之外,年内又一支拥有“强棒”的新设私募团队。

周应波、陆文俊是公募权益领域的顶流基金经理,两人同样源出中欧基金,均是放弃了业内高薪而投身私募创业的。

林森其人

林森出身是固定收益(债券)投资,发光于混合资产投资(固收+)领域。

他早年在海外工作,曾任道富银行风险管理部、外汇利率交易部,并在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基金管理部担任过基金经理。

后者一度是全球管理规模最大的债券基金公司之一。

2015年4月,林森颇具慧眼的回国加盟易方达基金。并在公募基金管理上迅速做出业绩。

自2015年11月起,他开始出任易方达安心回馈的基金经理。和他搭档的是张清华,日后的公募混合资产(固收+)领域的“一哥”。

在张清华和林森搭档下,易方达安心回馈迅速成为了易方达的明星产品,至林森卸任,该基金累计收益率约134%,规模超过90亿元。

此后,林森陆续接手了多只较为重要的偏债混合产品,其中不少都和张清华搭档管理,这些产品多数成长为易方达公司的王牌产品。

至2022年一季度末,他管理的基金资产近700亿。从他管理时间最长的易方达安心回馈看,任职回报超过127%,年化回报超过13.6%(wind数据)。

这个业绩比不少明星股票基金经理还要强。

林森离职前曾有风声

伴随着林森的规模和业绩飙高,关于他可能职务变动的消息开始传出来。

2021年下半年,林森和长期搭档的张清华“拆伙”,不再同时管理同一产品。

两人同时管理的易方达安心回馈和易方达裕祥由林森带队单独管理。这件事情一度颇受业内关注。

2021年末,业内开始流传林森可能“奔私”的传言,当时的传言中,精准的指出了他的创业搭档可能是崔莹,但也乌龙的提到了“周应波”。

在一片混乱的澄清声中,林森的离职声调逐渐低沉下去。他继续受托管理手上的700亿+的公募基金规模。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2022年4月末,林森管理的产品开始批量补充基金经理,其中不乏易方达独领一个方向的高手如胡剑等。这显然是一个反常迹象。

2020年5月6日,林森最终确定离职的消息被公告。

股债双核的私募机构

而在林森确定离职加盟后,上海勤辰一下子进入了大众视野。

从有关情况看,上海勤辰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股、债“双投资核心”的私募运营模式。

这既是看点,也是考验。

从历史角度看,私募机构很少有股债双线布局的,成功案例更少。

另外,多投资核心的私募机构也很少有长期稳定的,除了高毅、景林等少私募机构。

当然,反过来说,多投资核心一旦成功,必然会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高毅、景林目前都是业内前三名的证券私募机构。

公开信息显示:上海勤辰的协会备案登记时间为2022年4月,公司备案的实际控制人为张航,曾任职鹏华基金。该机构目前目前全职员工人数达到12人。

但包括林森在内的人士,或因静默期等原因,并未出现在上海勤辰的备案信息中。

此外,上海勤辰的研究总监是郑博宏,先后任职万科董秘办和华夏基金,加入勤辰后负责研究部总量周期和权益策略研究负责人;

海外研究总监安冬,有15年海外大型买方机构背景,曾就职于富达基金(Fidelity)、威灵顿基金 Wellington和马修斯亚洲基金(Matthews Asia)。

本轮奔私规模尚难匹敌前两轮

虽然,本轮公募奔私的明星基金较多,但从人数上考量,尚难于此前两轮公募奔私的蓝筹不想比。

国内第一轮“公奔私”高潮启动于2007年,那一轮一线顶流基金公司多有投资核心奔私创业。

包括嘉实基金当时的研究总监赵军、嘉实基金投决会成员王贵文、上投摩根当时的投资总监吕俊、交银基金当时的投资总监李旭利、海富通基金的股票投资部负责人陈家琳、华夏基金当时的投资副总监石波等人。

第二轮“公奔私”高潮启动于2012年,这一轮的明星基金经理人数更多、且更加呈现批量创业的状态。

这包括华夏基金当时的投决会主席王亚伟(基金一哥)、华夏基金当时的投资总监刘文动、华夏基金当时的投决会核心成员胡建平、巩怀志等。

此外,还有嘉实基金当时的投决会成员张弢、研究总监詹凌蔚、投资部总监刘天君等。

以及景顺长城的副总经理王鹏辉、上投摩根的副总经理冯刚、宝盈基金的王茹远(基金一姐)等人。

但此后回头看,2012年后创业的公募基金经理除了王亚伟、胡建平等规模相对靠前外,其他不少私募机构一直没有做大。

而从现在,近两年创业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准备都较为充分,而且多数启动多投资核心模式,这可能是业内不断迭代进化的一个选择。

对于林森、崔莹以及上海勤辰来说,未来它们的发展如何,或许又将会给后人更多的启发。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进入资管读者群内交流,加小编芝士糖好友入群(微信号:cpt20180918)。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