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第二大权益私募IPO案落锤!董承非“吸金”45亿后“剑”指何方?

刷新基金机构自购纪录

5月13日,董承非“奔私”之后发行的首只产品募集落幕,最终规模达到45亿元。

这是年内第二高的私募新产品规模。

而且相较之前四个月、十二个月,二十四个月,此次董承非出手可谓在市场最冷清之时。募集之前,渠道看淡之声不断。

最终,45个亿还是悉数奔向睿郡,在市场非常“便宜”的时候,这笔钱的到来,显然会给董承非充分的“布局”空间。

一副“好牌”在手,董承非下一步会如何去打?

恰逢合适时点

作为内地“常青树”级别的基金经理,董承非的个人投资符号“非常明晰”。

价值、长期、注重性价比。

这些风格特点,似乎在现在市道非常适合。

如今的A股市场,指数在3000余点,和十四年前相差不多。

整体估值,肯定在历史平均水平之下,有研报认为是平均水平往下至少一个标准差(即大约低于三分之二的历史区间估值水平),那就意味着不存在普遍高估。

这样的市场里肯定有贵的板块,也有便宜的板块。但对有标准的基金经理应该不成问题,有选择空间,就是一幅好牌在手。

此前,部分渠道猜测,董承非在现在时刻募集,至少比市场回暖后少一半的规模。

但如果人家就是看重未来的上升空间呢?

百亿级策略型选手

有研究报告把董承非归纳为大规模的策略型选手,这是一种观点。

从历史上看,董承非2003年以应届毕业生身份进入兴全基金,2007年开始管理公募产品,高峰期管理超过600亿资金,离开公募时相关基金仍有数百亿之巨。

说大规模不为过。

从投资风格看,董承非对投资标的“性价比”格外重视,也因此往往有逆势布局的神来之笔。

这样的风格在市场大热之时未必占便宜,但在市场大寒之际却一定敢于出手。

董承非自己也称:整个投资框架出发点是风险和收益的配比。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会花比较多的精力在做各种资产、各种行业、各个公司,乃至不同行业的公司的风险收益的比价。

所以,尽管无从知道董承非下一步的重仓投向,但可以肯定:

现在的他肯定比一年半前要更能出手,更愿出手。

市场处于过渡期

董承非为私募募资预热时,对未来A股有如下判断:

现在是播种的季节。如果将投资分为战略和战术层面,从战略上一定要看多,从战术上来讲一定要保证自己不被春寒冻死。

他表示看好科技投资机会。科技企业的经营波动很大,竞争很激烈,需要花心思研究,可能上一轮的科技以硬科技居多,后面不排除软科技类的东西。

他同时称,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可能还处于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不能寄予太高的回报期望。现在唯一的好处就是真正的无风险收益下来了。

隆冬已过,春寒料峭,只要我们做好不要被春寒冻死的准备。”

广阔的成长股为核心

回顾董承非离开公募时的最后一份季报——兴全趋势投资2021年三季报,也能看出一些他的策略偏好。

当时他在季报中写道:“基于对于宏观经济的审慎以及股票市场连续上涨后存在的估值压力,在三季度,组合基本维持了上半年较低的仓位和相对稳健的配置结构。以前景广阔的成长股为核心,以价值低估的硬资产及资源品行业为底仓。

或许,他当年的重仓股组合中,如果依然有具备比较高性价比的品种,也会被他选中(下图)。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