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的报复

招商证券谢亚轩团队
逆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报复是全球范围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的移动,意味着我们要得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必须要付出更高的价格,否则就要忍受福利水平的损失。其背后,疫情的影响可能消退,但政治家的良知能不能被通胀警报唤醒呢?

当前全球范围蔓延的通货膨胀可视为(逆)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报复。全球化逆转的背后既有新冠疫情等自然因素也有贸易战为代表的政治因素,但不论哪种因素,都意味着全球的资源配置不再仅按照经济规律,遵循效率原则进行配置。破易而立难,损失效率能否带来公平尚未可知,但资源配置规则的改变马上得到的就是以全球高通胀为标志逆全球化的报复。

2022年4月29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能源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4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7.5%,连续第六个月刷新1997年有统计以来的纪录高位。美国最新的通胀读数是1982年40年来的新高,英国通胀是30年新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全球60%的发达国家通胀率同比增速超过5%,这个比例是80年代以来的最高比例。除中国为代表的少数亚洲国家之外,通胀在全球蔓延。

与以往的通胀不同,本轮通胀显然是一个“不速之客”。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显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其2021年的通胀水平不仅远高于2021年初的预测值,也远高于2021年中的预测值。尽管准确预测经济数据从来都是一个挑战,但多国通胀的不期而至,频超预期,充分说明各国的分析和预测者应该都低估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推高通货膨胀水平的非传统因素,我认为这个非传统因素可以概括为逆全球化。

导致全球化逆转的力量首先来自于新冠疫情。比如因芯片断供风险引发的此起彼伏的“二手车”价格的飙升。越南、巴西和印度等国疫情阶段性爆发导致的工厂停工和停产带来的供给数量减少。集装箱运价飞涨所代表的全球价值链和物流网络的脆弱性。还有多国为防控疫情采取的减少人员流动对策导致的国际间劳工流动的减少,多国出现“用工荒”,工资和物价出现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特征。例证众多,不一一列举。

疫情之外,对全球化更大的威胁来自于政治领域。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俄乌冲突对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小麦、玉米、葵花籽油和以铝和镍为代表的部分有色金属价格所造成的冲击。另外一个典型是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国家发动的贸易战。彼得森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报告估计,通过适当降低关税2个百分点,美国有望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降低1.3个百分点。这两个典型之外,出于政治和安全考虑的国际间贸易争端,关税壁垒,投资限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置等等不胜枚举,对当前全球通胀水平的高企影响显著。

不论是疫情因素还是政治因素均作用于商品的供求领域,从需求侧来看,疫情导致需求从受到疫情限制的服务领域转移到商品领域;从供给侧来看,地缘政治问题显著增加了诸多商品的供给困难;供求两侧作用共同加剧大宗商品的供求矛盾,代表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从2020年4月底部至今升幅已高达83.6%,是推高当前全球通胀的重要推手。

问题在于,逆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范围通胀负面影响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比如,通胀上升较显著的是能源和粮食领域,这使得恩格尔系数高的低收入国家和各国的低收入阶层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那些经济结构更依赖于全球化服务业的经济体,如西班牙、土耳其、泰国、尼泊尔等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宗商品生产国如巴西、阿根廷、智利、挪威和中东产油国等受益于商品价格上升,但同时日本、埃及、黎巴嫩等资源贫乏国福利受到损失;拥有全球中心货币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等同时又是债务人,可以通过通胀的上升减轻债务负担,但部分新兴经济体则可能因本币汇率贬值和利率飙升而深陷债务危机。从政治角度推动逆全球化的少数政府更有可能受益,但代价却更多由其他经济体和其他人承担。

逆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报复是全球范围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的移动,意味着我们要得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必须要付出更高的价格,否则就要忍受福利水平的损失。其背后,疫情的影响可能消退,但政治家的良知能不能被通胀警报唤醒呢?

注:本文摘录自招商证券研报《逆全球化的报复》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