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一季度营收逊于预期 二季度指引意外不增反降 盘后一度跌19% | 财报见闻

受到全球供应链问题和撤出俄罗斯业务等影响,企业高科技硬件需求的“晴雨表”思科一季度营收128亿美元,分析师预期133.4亿美元;预计二季度营收下降1%-5.5%,而分析师预期增长5.7%。

美东时间5月18日周三美股盘后,网络设备巨头思科(CSCO)发布了其截至到2022年4月30日第三财季的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营收逊于分析师的预期,第四财季业绩展望也不及预期。财报公布后,思科盘后一度重挫逾19%,创下其历史上最大跌幅;年初至今累计跌幅达23.43%,逊于同期道琼斯指数13%的跌幅。

具体来看本财季核心财务指标:

  • 第三财季营收128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133.4亿美元。
  • 第三财季产品营收94.5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97.9亿美元,同比增长3%;第三财季服务营收33.9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35.4亿美元,同比下降8%。
  • 第三财季GAAP每股收益0.73美元,同比增长7%(非GAAP每股收益0.87美元,同比增长5%)。
  • 第三财季产品订单同比增长8%。

除了营收不及预期以外,思科对第四季度的业绩展望也颇让人失望:

  • 预计第四财季营收将下降1%-5.5%,低于分析师预期增长5.7%。
  • 预计第四财季每股收益0.76-0.84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0.92美元。

此外,思科表示从俄罗斯撤出业务导致营收减少2亿美元。思科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huck Robbins对本财季表现评价道:

我们继续看到对我们技术的稳固需求,我们的业务转型进展顺利。尽管亚洲国家对疫情的政策以及俄乌冲突影响了我们本季度的收入,但我们整个业务的基本驱动力是强大的,我们对长期发展仍然充满信心。

思科公司首席财务官Scott Herren也表示:

尽管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干扰,但我们通过强有力的定价和严格的支出管理实现了健康的收益。我们的产品积压远远超过150亿美元,产品ARR和RPO再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我们的商业模式转型的持续进展反映了我们战略的成功,并支撑着我们的长期信心。

作为科技巨头,思科本财季继续面临着来自供应链、通胀、科技股暴跌等各类外部因素。思科曾经在2000年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尽管该公司的收益自2000年初以来已经翻了两番,但其股价却从未恢复到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峰值。

在现在的首席执行官Chuck Robbins领导下,这家硅谷中坚企业正在转型为一家通过互联网提供网络服务的供应商和软件销售商。

此前,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均占有全球半数以上市场,2011年以来,以太网交换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从75%降至58%。公有云的发展降低了传统数据中心对网络设备的需求,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倾向于通过软件定义网络的方式在低价的白盒设备上部署网络。2015年思科推出了企业云套件等功能,并增加了企业协议和Network Intuitive后,思科网络软件套件已经发展成为提供长达七年合同的订购服务。

从本季财报分业务来看:

  • 包括数据中心网络交换机在内的安全、敏捷网络部门录得58.7亿美元的收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60.9亿美元,同比增长4%;
  • 包括2021年收购的Acacia Communications路由光网络硬件在内的"未来互联网 "部门录得13.2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4.4亿美元,同比增长6%;
  • 包括Webex协作软件在内的协作部门的收入为11.3亿美元,与预期相符,同比下降7%。

思科去年9月曾对分析师表示,到2025财年,订阅收入将占思科总收益的50%。今年2月,Robbins对投资者表示,由于企业希望升级基础设施,公司各业务部门对设备的需求都很强劲。

然而,受到全球供应链瓶颈的影响,思科受制于零部件短缺,因此无法完成大量订单,这一问题损害了整个经济领域的行业。此外,在俄乌冲突以来欧美严厉制裁大棒下,包括苹果、思科、谷歌、微软和Oracle在内的几大科技公司已经完全撤出了俄罗斯,或至少大幅缩减了在俄业务,思科表示从俄罗斯撤出业务导致营收减少2亿美元。

思科的网络设备产品是否能持续吸引用户是一个问题,因为投资者目前也不太确定其产品带来的用户粘性是否与目前公司估值相当。有分析认为,思科的股票价位并不能准确反映该公司的品质及其行业龙头的地位。Great Hill资本总裁海耶斯就表示,包括英特尔和思科在内的“老牌科技股”目前的本益比颇具吸引力。

对投资者来说,思科五年来以股息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向股东返还收益可能也是一个吸引点。在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截止2021财年末思科有245亿美元的现金资产,而2022财年第三季度末则为201亿美元,约占其当前市值的10%。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该公司已回购价值近500亿美元的股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