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资“接盘”国开基金,“一参一控”放宽新政后首例浮现?

艾皛
此前北京国资是中信建投基金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股东

“一参一控”政策放宽还未“满月”,似乎已有机构“捷足先登”了。

日前证监会正式批复了国开泰富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控股权变更。相关文书显示,国开泰富基金公司的控股股东国开证券,获准将66.7%的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给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后简称“北京国管”)。

由于此前,考虑到北京国管此前已是中信建投证券的“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股东,而中信建投证券是中信建投基金的控股股东,因此,北京国管此次受让国开基金股权,是否牵涉突破“一参一控”政策,颇为引人关注。

“一参一控””曾是长期行业政策

“一参一控”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诞生以后的长期行业政策。该项政策明确要求,任何一家机构只能参股一家公募机构、控股一家公募机构(股权穿透后计算)。

由于这项政策的执行十分严格,亦导致了许多额外的公司股权变更。

比如,当年中信证券接手华夏基金的股权后,不得不把公司直接控股的中信基金与华夏合并,并注销后者的公募牌照。

类似的,国君证券在处理国联安基金、华安基金等公司的控股股权时亦格外小心,以免触及相关的条款限制。

最终结果是,国君转让国联安的控股股权予太保资产。而它又接手了华安基金的控股权。

日前刚有“实质性”放松

而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该项政策在推出多年后,也确实出现了些许的“宽宥”情况。

比如,政策允许证券公司在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后,再通过自己控股的券商资管子公司(或资管部门)获得另一张公募牌照。

但后者的资质和产品等都受到一定的约束。

真正的实质性放松,则是2022年5月下旬,当时监管机构正式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中,对“一参一控”的政策明确放松

根据该项办法的修订说明显示,(未来)将适度放宽同一主体持有公募牌照数量限制。在继续坚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参一控”政策前提下,适度放宽公募持牌数量限制,允许同一集团下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

北京国管“接盘ing”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此前国开证券持有国开泰富基金66.7%股权。而国开证券本身被国家开发银行控股80%。所以,穿透以后,国开证券的实控人是国家开发银行。

但此次股权获准转让后,国开基金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将变更为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换言之,家大业大的北京国管将直接控股国开泰富基金。这给了该机构未来发展不小的“想象空间”。

与中信建投证券关系“存疑”

但北京国管和中信建投基金的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讨论空间”。

相关资料显示,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是2008年12月由北京市政府出资设立的,注册资本500亿元

公司以国有资本运营和股权管理为重点,前后至少划入了13家北京大型国资集团。截至2020年末,北京国管合并报表总资产3.20万亿元,净资产10597.21亿元,实现利润652.03亿元;不含划入企业,北京国管资产总额1693.97亿元,净资产942.58亿元。

此外,北京国管还投资了中信建投证券、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北京农商行等金融机构。

其中,北京国管和中信建投证券的定位颇值得琢磨。一方面,北京国管曾经是中信建投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此后,它将股权直接划转给100%控股北京金控。

这使得北京国管成为了中信建投证券的第一大股东的股东

但中信建投证券本身公告自己“无实控人”。从该券商的股东看,第一大股东是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持股34.61%),第二大股东是中央汇金(持股30.76%),两者持股比例确实较为接近。

述情况意味着,如果北京金控不是中信建投证券的实控人,则北京国管无需确认自己在中信建投的最终控制人地位,则其受让国开泰富基金的股权,是不违背“一参一控”的要求的。

这是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且耐人琢磨的一个地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