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开始靠砍项目续命,之后呢?| 见智研究

统计发现,这些Biotech公司也将在今年面临现金流风险,行业下一步将面临什么境况?

Biotech市场经过将近1年的低迷,近期有企业宣布从经营策略上砍掉部分管线开支,将资源全力集中在优势项目上了。

三叶草生物6月5日宣布暂停对SCB313(TRAIL三聚体肿瘤项目)、SCB-808、SCB-420(Fc融合蛋白)三个项目的投入,集中资源开发新冠疫苗。

截至2021年底,三叶草生物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8.35亿元,2021年研发费用为18.26亿元,意味着按照去年的研发开支水平,今年公司将面临现金枯竭。

因此,公司选择优先将所有资源分配给新冠疫苗项目,暂停其他3个临床管线投资,减少非新冠项目和新项目的投入。同时,公司计划3亿美元贷款授信用于未来新冠疫苗上市后的商业化运营。

公司核心产品SCB-2019(CpG1018╱铝佐剂)结合一种抗原(SCB-2019)和两种佐剂(CpG1018及氢氧化铝(“铝佐剂”)),其抗原是一种基于SARS-CoV-2原始毒株的稳定三聚体S蛋白(“S-TrimerTM”)。加强针的初步数据表明,SCB-2019 (CpG 1018╱铝佐剂)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值得关注的变异株(VoC)可诱导显著且广谱的中和免疫应答。

公司预期于2022年年中向国家药监局完成注册申请递交及于2022年第三季度向EMA及WHO完成注册申请递交,并在收到附条件批准后启动产品上市。此外,公司也在积极推进SCB-2020S(野生型毒株和贝塔变异株嵌合型新冠候选疫苗),和二价疫苗(野生型毒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联合配方候选疫苗),其中SCB-2020S已进入1期临床

Biotech们是不是都需要重新考虑经营策略?

见智研究认为,三叶草生物此举一方面是看好自身新冠疫苗的商业化潜力,另外一方面,也是不得不对现实低头,将其他暂时急迫性不高、商业化时间较长的管线砍掉,从而缩减现金开支,保证公司持续经营

遭遇现金流问题的远不止于三叶草一家。见智研究统计,有多家biotech现金/研发数值小于2,这意味着在没有新融资或者新产品收入(新产品收入或者license out收入)的情况下,以去年的研发投入规模计算,这些公司撑不过明年。例如此次缩减管线的三叶草现金/研发数额紧为1.5。

在二级市场股价大幅下跌,一级市场倒挂的情况下,想要融资恐怕绝非易事,要么需要大幅稀释现有股东股权比例,要么需要一级股东流血上市,这恐怕都不是股东们想要的结局。

因而在当下,对于现金流存在问题的公司,缩减项目成为不得不选的策略,而保留后期临床项目,砍临床前期项目则是普遍做法,用高效研发来缓解现金流紧张。

对于有潜力产品的公司现金流成问题,而对于一些没有潜力产品的公司来说,现金或许成了他们唯一剩的东西,无论是美股还是港股,都有一些现金/市值比大于1,也就是在手现金比市值还高的公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公司如果不返还现金或者收购,那么公司存在的意义可能就是发放工资了。但对于国内的biotech企业,返还现金似乎是一种天方夜谭。

因此,除了砍项目之外,卖产品或者卖身都是缺乏现金流公司未来的可选项。而收购来源最大的可能还是那些大药企。

收购机会出现了吗?

而对于国内大药企,则是另一幅景象。昨天恒瑞医药发布公告,成立投资基金,规模20亿,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开展股权投资业务。

其中,盛迪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出资1,000万元,持股比例为0.5%,公司、恒瑞集团作为有限合伙人(LP)分别出资10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49.75%,公司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此前见智研究在文章《药明康德年报的秘密:国内“创新药”出清开始?|见智研究》中提到,Biotech的使命其实就是专注于研发,不使未来的销售和经营掣肘研发,让融资的资金更高效的使用在研发,而国内的很多biotech公司为了高估值都将资金投入在资本更重的生产设备、销售团队搭建上,一旦资金链出问题,最先影响的就是研发进度,这样即使管线中有好的产品也会在开发进度上被耽误而失去市场机会。

只要好东西足够便宜,就一定会有人看上。恒瑞研发总裁张连山上半年接受采访时说道:收购兼并是锦上添花抢占身位的方式,不排除恒瑞在未来有兼并和收购国内外在研产品互补、企业文化相似的公司,大小规模不限。”

恒瑞在自身现金流产品出现增长放缓之际,选择成立20亿规模投资基金,或许正是看中在当下biotech不景气的背景下的一些投资收购机会。

如果大药企在此刻选择开启买买买的模式,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底部或许已经出现?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