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稳了

光大证券张旭、危玮肖
投资者们一直期盼的惊喜终于来了!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9万亿元,央行综合施策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行了不少,这正是5月信贷超预期多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上个月的信贷数据点评报告《既要保持冷静,也不能回避问题,更应坚定信心》中,我们曾写道:“很多最新的、可喜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在4月的数据中,此时我们不妨等候5月数据的惊喜。”今日(6月10日),投资者们一直期盼的惊喜终于来了!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9万亿元,不仅一举由4月的同比少增扭转为了多增,而且还远超1.22万亿元的市场预测中值。

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是制约4月信贷增长的关键因素,此时如何让银行对接到更多的融资需求?融资需求是贷款利率的函数,因而贷款利率降息便容易激发出新的融资需求。在过去的这段时间内,虽然我国的政策利率没有调整,但央行综合施策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行了不少,这正是5月信贷超预期多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5月中旬,人行和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22〕115号),将全国层面首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政策下限由LPR降为了LPR-20bp,这有利于激发出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5月20日,央行引导5年期以上LPR下降了15bp。银行的贷款基本参考LPR定价,LPR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LPR的下降亦会让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而且,这样的政策还有利于减轻居民家庭房贷负担,有利于促进消费、投资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当然,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动力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个方面。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再贷款也是一类具有针对性的“降息”。近期再贷款品种不断创新、额度明显提高,其为信贷总量“做了加法”。4月下旬,人民银行设立了科技创新再贷款,开展了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这两项再贷款的额度依次为2000亿元和400亿元。此外,人民银行于4月末增加了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额度。再贷款工具缓解了银行发放特定贷款时的利率及流动性约束,支持信贷平稳增长和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具有精准滴灌的优点,重点为制造业、受疫情影响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减负纾困。此外,4月25日实施的降准、正在加快进行的结存利润上缴、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激励强度的增加、对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建立都是进一步增强信贷总量稳定性的有益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票据贴现科目增长较多,在今年5月信贷增长总量中占37.7%,因此部分投资者认为5月信贷的“质量不高”。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主要是对实体企业投资的支持,票据品种更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大量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资质较为一般、能提供给银行的抵质押品也不够充足,因此在申请中长期贷款时常面临着一些这样的或那样的约束。与此相比,票据品种与中小微企业融资之间的契合度更高。而且,票据融资利率常是明显低于贷款利率的。例如,今年3月票据融资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40%,较同时期一般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低258bp。

事实上,票据贴现规模时常具有先导性。中长期贷款的审批周期和相应项目的决策周期均较长,其增长趋势滞后于货币政策的变化,若单纯地盯住中长期贷款数据则有可能错失不少投资机会。与此相比,票据融资的灵活性要高许多,本阶段票据融资的快速增长常预示着下一阶段信贷增速的提高。

我们相信,6月份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不难看出,很多因素都在继续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近期全国疫情整体呈现稳定回落态势;5月的PMI已从4月的47.4%快速恢复至49.6%;表明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显现,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正在改善。

总而言之,当前疫情形势正在逐步好转,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正在加强。此时如果政策再适当加加力,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那么便不难把二季度经济稳住,并使得下半年有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更应迎客上门、主动出击,加快已授信贷款的投放,积极挖掘新的项目储备,牢牢占据不可多得的信贷额度,以便未来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下个月金融系统还要召开工作会议,愿我们都能在那时呈上份满分答卷。

风险提示:不理性的预期引发市场快速波动。

本文作者:光大证券张旭、危玮肖,来源:债券人,原文标题:《信贷稳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