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市场的回暖,银行理财的业绩出现明显好转。
根据choice统计显示,截至6月9日,年内累计业绩“亏损”的银行理财产品,已较一季度末减少了约225只。
这大约占前期超800只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四分之一。
此外,部分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更是出现快速净值上升。
从前期“黯然神伤”到如今“扬眉吐气”,银行理财似乎正在度过全面净值化后的第一次“严冬”。
偏固收产品率先回本
前述统计是基于choice的数据库,且计算精度保持在“单位净值小数点后两位数”。
从数据来看,本轮率先修复净值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数为中风险或中低风险的固收产品。
这当然不是因为,这些产品投资股市较多,而恰恰是因为,它们前期亏损幅度很少。
以唐山银行发行的盛唐理财唐赢2021年第172期为例,该产品一季度末业绩为0.987717元,低于面值。但至6月9日,该产品单位净值回到1.0279元每份,二季度内涨幅超4%。
从季报看,该产品投资偏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并且,兼有直接和间接投资(见下图,源自一季报公告),因此上述基金净值波动的实际原因,目前并不可考。
权益产品净值起飞
涨幅更加明显这是权益类理财产品。
这类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中相对新的产品序列,理财机构的管理投入也较大,前期争议也比较大。
而随着股市的回暖,部分理财权益产品净值明显“回血”。
以光大理财的阳光红新能源主题产品为例。该产品自4月以来已经反弹了约30%,
其中,6月初以来净值已上涨了9.41%,这样的幅度,已不亚于一只股票型基金。
不过,该产品截至6月9日,其单位净值为0.93,仍在水面以下。
这也是行业常态,即便经历了一轮快速反弹,截至今年6月上旬,银行理财子权益类理财产品还有过半仍处于破净状态。
这或许暗示,在权益投资方面,银行理财机构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何时摆脱“市场”依赖症?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批量“扭亏”,并不全是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更多的因为市场环境的改善。
此前净值亏损是因为市场整体走弱,而如今净值快速反弹也受益于市场回温,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但一个理财机构,如果仅仅做一个市场的“弄潮儿”和“跟随者”,满足于组装一些市场平均收益的品种来“随市浮沉”,似乎远远没有“合格”。
作为一个投资管理人,而不是一个销售通道,真正的“立足点”应该是,创造独特收益曲线的能力。
或者如某些优秀公募那样,有能力在部分资产类别持续创造超额收益;
或者如某些第三方机构那样,有能力找到具备独特收益风险曲线的管理人;
或者如当年信托或曾经的银行那样,有资源组织“合法合规”的相对高收益、低风险的资产组合。
总之,若没有上述的能力,如今规模庞大的银行理财机构,最终还是会很难占据资管市场的核心区位的。
而对于上述产品的投资者而言,在重新得到“选择机会(保本出局)”后,似乎也应该好好分析总结,如何避免下一次再次“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