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陷入规模“旋转门”:有人分家“升值”、有人“退伙”散场,大家都在“硬抗”

郑孝杰
私募版图重置

对许多私募基金经理而言,过去一年未必是最难的,但一定最伤脑筋、白头发增长最快的一年。

曾经熟稔的投资方法被国际市场的“黑天鹅”搅和的体无完肤;

前两年进场的新客户在市场“捶打”下失去耐心;

投研团队的骨干们各有想法甚至“另立门户”;

而匆匆另立门户者又常常被这轮调整来了个“当头一棒”;

唯一确定的是,无论是百亿新兵还是资深“老将”都在“硬扛”……

头部机构们的“规模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还“狗血”。

“分家”故事

电视剧里豪门常常上演分家产,股票私募圈也不乏这种“戏码”。

有些“和平分手”各留颜面,有些则发公开信“挂人”。

量化机构锐天投资在疫情之前曾经上演“和平分家”。核心高管高亢与合伙人徐晓波“告别”,并将阿尔法团队和代码一同带离锐天投资。

之后高亢成立衍复投资,不到一年时间新私募规模破百亿,而“老东家”规模则停留在50亿-100亿区间。

两家资产规模有上有下,但好在各留体面,算是“背影优雅”。

有体面的,就有分的“不怎么体面”的。比如绩优私募经理陈忠当年带团队“另立门户”,结果与老东家于翼资产闹得沸沸扬扬,更引出了“公开信”。

其中,陈忠的夫人徐莉在陈忠离职前就成立新的私募平台冲积资产是争议引发之处。而之后,陈忠带领部分“老同事”加盟冲积资产,令双方矛盾有所激化。

时至今日,冲积资产规模早已经突破100亿元,而老东家规模也早早跌落百亿门槛之下。

这个事件还有一个“奇异”的尾声。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冲积资产的代表产品今年内跌幅(截至6月10日)超过25个百分点点。而且过去一个月仍然跑输沪深300和中证500,踏空近期市场反弹。

但冲积资产规模依然稳居百亿以上,这侧面说明去年的“分家”背后,确实有不少老客户和核心渠道紧密追随。

老将“退伙”百亿阵营

业绩跌落而客户依然“跟随”只是个别案例,多数情况下,只要市道“不佳”、或产品业绩不能做到持续“优秀”,规模流失是挡不住的结局。

煜德投资就是一例。

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北京私募有鲜明的“公募派”背景,创始人靳天珍曾任华商基金机构投资部总经理,是华商基金巅峰时期的核心投资人物。

他还招揽了华商基金当年的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蔡建军一同创业。

在此之前,靳天珍曾与老同事庄涛一同打造宏道投资,之后二人纷纷离开,分别创立煜德投资和盘京投资,其后都管理规模快速突破百亿。

2020年煜德投资稳定在百亿规模之上,代表产品投资业绩(如上图)相对稳健,特别是近一年跑赢指数,并未产生过大波动,但规模却“意外”掉落百亿阵营。

望正资产王鹏辉是另一个例子。

作为2014年这轮“公转私”浪潮中,职位和名气“最高”的基金经理之一。王鹏辉的创业曾被许多人看好。

但实际情况确实,在辉煌了最初的一段时间后,望正资产整体的业绩一直很难“出挑”,加之团队内部的“纷纷扰扰”,使得望正资产并未能如同期的其他机构那样发展顺遂。

回头看,尽管过去两年收益率不是特别靠前,但王鹏辉代表产品今年的跌幅控制的还不错,但这样的业绩似乎也没能将该公司资产带出“百亿旋转门”。

随着今年净值下滑,望正的规模就“自然而然”退出了百亿阵营。 

弱势有“Alpha”很关键

由于年内股票市场超预期波动,仅凭股票投资无法“保证”身居百亿阵营。这给了其他另类策略机会。

比如,跨多资产类别的商品期货CTA在今年时有不错的表现,堪称“危机Alpha”的代表,这个领域新“孵化”出了至少两家百亿私募机构。

一个是上海的洛书投资,一个是深圳的博普科技,两家公司在今年以前都算“默默无闻”

但从收益看,今年CTA策略确实挣到了钱。上海洛书的代表产品今年收益超过23%(见下图),深圳博普的 “拿手产品”年内收益25个点

从策略方向看,上海洛书是典型的CTA策略,该机构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李南峰是曾任职国信证券董事长,华润深国投信托副董事长、四川信托董事长等。

另一位合伙人谢冬有国际背景,曾在高盛日本担任量化策略员,之后在法巴银行任自营交易员、SAC资本任量化交易员。

从合伙人架构看看,这是典型的国内+海外,市场+投资的人才组合模式。

深圳的博普科技更神秘一点,该机构旗下有两个私募备案实体,合计规模已超百亿元。联合创始人之一袁豪有学术派背景,他是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曾在香港城市大学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博普,担任首席技术官、首席投资官。

但公司其他团队成员信息比较隐秘,这也并不难理解,在量化投资界“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