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基金公司员工自购的基金(主动权益基金),收益会更高,风险收益比也更高。
除了2016、2018年,被员工自购的基金平均收益都比没被员工自购的基金高。
2011年以来,如果买基金公司员工自购的基金,总收益是258%,
如果买未被基金公司员工自购的基金,总收益只有157%,
收益率差了101%,投10万,就会少赚10.1万。
(2)风险收益比,用的是Jensen(詹森)指数来衡量。
1份风险对应的是1份收益,如果基金经理在承担了1份风险的基础上赚了1.2份的收益,那多出来的0.2份收益就是超额收益,这个超额收益可以用詹森指数来衡量。
2011 - 2021年,整整11年,被员工自购的基金詹森指数每年都比未被员工自购的基金高。
也就是,在承担相同风险的情况下,过去11年,被员工自购的基金每年都能比未被员工自购的基金赚取更多收益。
我们了解基金经理只能通过持仓、直播、访谈等公开渠道。
基金公司员工和基金经理在同一家公司,抬头不见低头见,即使见不到,但也能从同事口中知道这位基金经理水平到底如何。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选基金经理这件事上,基金公司员工要比普通人更有优势,也更容易选出水平高的基金经理。
刚好,前几天出了《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
1)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当年最多发60%的绩效,剩下的40%在接下来3年甚至更久内发放。
2)基金公司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都要自购。基金公司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自购金额不低于当年绩效的20%,基金经理要求更高,自购金额不低于当年绩效的30%,且应当优先购买自己管的基金。
今后,选基金经理可以加一个硬性指标,自购少的、或公司员工购买少的基金经理可以排除在外了。
话说回来,基金公司员工自购比例比较高的基金都有哪些呢?
-
-
-
-
2017年底以来,每年年底,基金公司员工持有比例都超过0.05%。
2018年以来,这230只基金的平均收益是85%,收益中位数是79.4%。
2018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股票仓位80%以上)的收益是67.3%,
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60%以上)的收益是60.56%,
230只基金中,有76只,基金经理是2018年之前任职的,且2018年以来跑赢了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
不用细看了,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基金经理,谢治宇、冯明远、袁芳、王崇...
排名靠前的几只,也主要是明星基金经理在管理,张慧、冯波、王克玉、梁浩...
而且你看,这43只基金的员工自购比例要比规模大的那33只高。
但从收益上看,自购比例高的基金和自购比例低的基金,收益差别并不明显,甚至还是自购比例没那么高,但是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收益更高一些。
作为一个整体,自购比例高的基金收益会比自购比例低的基金高。
但在自购比例都很高的基金内部,影响更大的可能还是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管理大规模的基金经理更可能多买自己的基金,但也有很多管理规模没那么大的基金经理买了很多自己的基金,这些人值得深入挖掘一下!
本文作者:懒猫,来源:懒猫的丰收日,原文标题:《平均多赚101%,这些内部员工自购基金真香!》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