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 “绿眼”联想

这张来自电子信息行业的低碳配方,每年减少了7500公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有一种植物叫做“绿眼”(Greeneyes),它从沙丘或者松树林中伸展出洋红色和黄色的花瓣,花盘中心却是绿色的。人们赋予它这个美丽、诗意的名字,想象它睁着一只绿色的眼睛凝视世界。

这似乎可以成为一些低碳先锋的象征。对它们来说,核心生产线的改造,供应链采购的审计,产品包装的升级,制造工厂的调度,运输配送的选择,都像是五彩纷呈的片片花瓣,而最底层的价值支撑来自一整套低碳的逻辑。

看起来,联想就是一家“绿眼”企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策略不仅寂寞,而且昂贵,但是一台手机、一个笔记本电脑冷冰冰的机械结构内部,是否拥有一颗绿色之心,现在因为“消费正确”变得流行。

神秘配方

很久以前电子设备厂商就意识到,在核心制造环节,一个小步骤正是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的“杀手”之一:将元器件固定并通过加热连接到电路板上的焊接工序。

这和焊接用到的材料变化相关。过去,由Sn(锡)和Pb(铅)组成的合金是主流焊料,苦于铅对环境的有害影响,2006年欧盟颁布RoHS环境指令强势限制铅的使用后,SAC305成为了主流的行业标准。这是一种由 Sn、Ag(银)和 Cu(铜)组成的无铅合金。

虽然成功将铅剔除在外,关于碳排的计算却是一座动态的天平。相比铅基焊料可以在183℃下焊接,SAC的熔点达到220°C,峰值温度更是高达250℃,整个锡基焊接工序反而会消耗更多电力。

很快,金属Bi(铋)的加入被发现是一种可以帮助降低将熔点降到180℃以下的救赎方案,而整个应用的实验才刚刚开始。

“通常我们焊接用的材料就是焊膏,它是将锡基焊料和助焊剂调和在一起的混合物,生产线就用这种焊膏将元器件连接到接触垫上,再通过回焊炉来加温熔化,达到永久的接合。”一位焊接技术与工程开发的从业人士告诉华尔街见闻,整道工序称为“回流焊”,要做得低碳,配方的变量不仅仅在于如何控制锡、铜、铋镍和银的混合物比例、助焊剂材料的特定成分,还包括了如何设置具体的加热时间和温度曲线,“这是一个要不断试错,精细调节的过程。”

为了完成复杂的计算和实验,联想研发部门特意组建了一个由 20 多名工程师和资源组成的跨职能团队,研究了数千种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在 3000 多个印刷电路板上反复实验了几个月后,一种名为“LTS”的神秘配方终于问世了。

温度、碳排和成本

“LTS”的中文全称是低温焊锡技术。顾名思义,它能用较低的电耗完成锡基材料的焊接。但是工艺研发团队要说服集团工厂为这个新工艺抽调成熟的生产线停产配合试产、培养操作工,需要先置成本。幸好微观层面的“绿眼”的内生逻辑给了联想上下配合的优先级。

来自跨国芯片制造商的内部人士告诉华尔街见闻,由于回流焊完全依靠电力加热,焊锡工序中最耗电的是回焊炉的功率。

“过去SAC每一炉的功耗是29.5千瓦,LTS下降到17.8千瓦,每年每炉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就是57.2公吨,相当于每个礼拜减少1.1公吨。LTS每年可以为电脑组装工业节省35k-50k公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燃烧33-50万磅煤,或者32-50个风力发电机组产生的能量。”该人士为华尔街见闻提供了这样一组测算数据。

联想方面的数据则显示,LTS可以将印刷电路板组装工艺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减少35%。据公司ESG报告,截至2020/21财年,联想生产工厂的19条表面贴装技术生产线已转换为LTS生产线,公司共计售出2270万台采用该工艺所制造的笔记本电脑,成功减少了4740公吨二氧化碳排放。

上述人士还对华尔街见闻解释,尽管在短期内由于生产线转换、培训等产生的成本较高,LTS本身并不完全是情怀的产物,而是一种务实向的成本选择。

“从原材料价格看,LTS工艺用到的材料价格大约是每公斤24.16美元,而SAC305的原材料价格是每公斤39.79美元,下降了40%左右。”他表示,其他SAC的焊料组合,比如SAC405的价格更高,达到45.34美元,SAC105、SAC205的价格都要远远高于LTS。

另一方面,摆脱了高熔点的束缚,LTS还在其他维度增加了成本竞争力。由于焊接过程中的热失配,SAC材料的高温操作往往会导致印刷电路板和大型元件变形和偏离初始状态的翘曲,低温工艺避免了这个问题。

公开的秘密

联想于2017年被授予LTS的多项专利,但是对于这张反复淬炼得来的低碳“配方”,这家老牌电子厂商却并不想保密。相反,通过技术论文和联盟,LTS被推介给了许多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这种区别于一般商业做法的策略,或许也是得益于宏观层面的“绿眼”逻辑——整个电子设备制造业可以看作五颜六色的“花瓣”,有责任的公司会希望“花蕊”的部分保持常绿。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联想将这项技术扩展到了其子模块供应商。这些生产内存和指纹读取器模块等部件的供应商中,有4条生产线被转换为新型LTS生产线。截至2021年3月,因新工艺所带来的二氧化碳当量减少超过了7500公吨,相当于37平方公里森林一年可吸收的温室气体量。

“在电子行业,制造商生产和运营带来的直接碳排放一般其实只占到总排量的20-30%,而来自供应商的排量可以占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的50%甚至70%。”咨询公司Gartner副总裁分析师、可持续IT专家Simon Mingay告诉华尔街见闻,如果将电子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碳足迹考虑在内,计算机服务器和电子外设配件都属于碳排放大户。

估算不可持续使用自然资源潜在成本的公司Trucost提供的一份更为激进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只有不到2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电子制造企业的直接运营活动,高达8成以上排放来自供应链的间接排放,比如供应商的碳排放、企业购买电力的间接排放等等。

“结合国情,供应链低碳化的关键路径主要有两个步骤,一是政府为主体的外部驱动,第二就是由核心制造企业来牵动上下游的合作减排。”一位环保界不愿具名人士评价称,“不过,只有收益共享契约能对供应链利润进行有效的协调,增加它们的参与度。”

据联想方面介绍,目前在采购环节,主要是通过审计考核和能力构建等方式推动上游供应商的绿色转型。“我们建立了一套包含准入和准出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会对供应商进行打分,并基于这个分数分配供应商的采购额度,判断是否符合合作的标准。”联想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要求主要供应商通过RBA(责任商业联盟;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和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这两个组织平台报告它们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在2020和2021财年报告期内,联想集团对占采购额50%以上的60家供应商进行了针对其生产制造端的RBA审计。该组织行为规范规定了电子行业供应链中有关社会、环境和道德问题的一系列标准。

目前联想采购额度91%的供应商设定了公开的减排目标;采购额度83%的供应商对减排数据进行了第三方验证。

同时,联想鼓励供应商加入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并将之写入了合同之中。到去年为止,供应链体系里共有约24%的供应商已经加入这一倡议。

值得一提的是,SBTi是CDP、联合国全球契约、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和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之间的合作项目,旨在帮助企业根据气候科学和《巴黎协定》目标设定减排目标。而据德勤观察,尽管科学碳目标正在成为国际商业惯例,中国企业的认知和行动还处于早期阶段,现在加入具有超前性。

“绿化”碳足迹

“绿眼”逻辑还可以在中观层面发挥作用:电子企业碳足迹管理应该覆盖电子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上游原料开采、零部件生产和中游的产品制造只是一部分。

“对于一台液晶显示器,我们评估主要考虑的是铁、铜、铝、PET树脂等材料生产过程中能源损耗导致温室气体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在生产阶段,主要考虑各模块零部件制造、模块组装等过程中的电耗和碳排,”华尔街见闻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关于碳足迹关联复杂网络的一项研究中了解到,除此以外,下游的仓储、运输、维修、末端回收等环节同样有减碳的要求。

一位该项研究的参与者告诉华尔街见闻:“仓储库存要计算库房的单位平方米能耗,由于液晶有防潮、超晒的要求,还会产生额外的碳排。而供货、分销过程中的运输在总的供应链碳足迹上占的比重要比库存更大。企业是需要全面设计物流方案,来达到运输和仓储的碳平衡的。”

联想的碳足迹管理也着力于运输的绿色策略。相对于2018/2019财年的基准,到2029/30财年,它为自己设定的要求是将上游运输和配送所产生的范围3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25%。

联想还将物流合作伙伴在采购流程中需要报告碳排放和减排情况的要求写入了合同。

为了对商用和消费级电脑产品的出货阶段进行碳足迹管理,今年年初,联想甚至做出了一个“赔本”的决定:在每周往返德国法兰克福的航班中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油。

可持续航空燃料是一种合成煤油,主要由生物废料(如废弃植物油和食用油)制成。由于光合作用,生物质原料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当制备成航空燃料后,燃烧过程只是将之前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次排出,排放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额外增加;而传统化石燃料本质上则是将亿万年以来固定在地下的碳排放出来,增加了额外的二氧化碳。

不过,尽管被视作实现碳中和空运、削减飞行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的关键引擎,这种燃油的价格大约达到了传统化石煤油的三倍之多。

而在“绿眼”逻辑的驱动下,联想更看重此举背后的环境意义:每班次运输中可以节省约20吨常规航空燃油的使用,相当于每周减少排放78吨温室气体。

此外,中央配送中心的物流也全部使用了电动叉车,相比2019/20财年,区域配送中心和仓库的电动叉车使用率从14%增长到20%。

相比2019/20财年,在中国区域配送中心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电动卡车使用率从18%增长到21%。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