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尚未满岁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在存量上市公司数上已然开启新的“三位数”阶段。
6月24日,申报以来等候近9个月的机械零部件企业优机股份(833943.BJ)完成了在北交所并挂牌上市,标志着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数量正式突破了100家大关。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发现,目前为止北交所已上市的100家公司中,呈现了极小市值、实体企业居多的特征。这一方面佐证了北交所对中小实体经济提供权益融资机会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北交所的整体估值与市场活跃度也因缺乏足够多的新经济企业或龙头公司而受到制约。
公司数“破百”后的北交所,接下来发展所需要面对的,或许是“如何做大做强”和“拟IPO企业局限于新三板”之间的矛盾,毕竟在沪深市场更高的估值吸引下,不少优质新三板公司仍会选择直接申报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相比之下北交所难以成为首选场所。
在业内人士看来,解决这一问题须进一步明晰北交所的差异化定位,并吸引更多参与方进入,例如将其与较多参与PreIPO投资的PE机构进行更深度的连接,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市场融资功能,丰富证券品种,以此来增强市场吸引力。
事实上,围绕融资功能建设的种种动作已在悄然开启——就在6月23日晚,作为北交所“市值一哥”的全球锂电负极龙头贝特瑞(835185.BJ),宣布启动不超过5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这将是北交所设立以来最大的一笔再融资项目。
破百拆解:领先的碳中和
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首次进入了三位数时代,但从市值规模来看,北交所公司的平均体量与沪深市场仍然存在着明显差距。
截至6月24日收盘,100家北交所公司总市值已逼近2100亿元,但不同体量公司的市值分布却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
统计显示,突破20亿元这一算术平均线附近市值规模的公司只有12家,百亿市值以上的公司更是只有3家,而100家公司的市值中位数仅有8.56亿元,其中多达66家北交所公司市值还处于不到10亿元的“袖珍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沪深两市中市值不超过10亿元的A股公司总数才仅有20家,这意味着北交所的“袖珍公司”数量已是沪深两市总和的三倍还多。
“这一方面是市场分层决定的,因为一些北交所公司体量过小,不足以在沪深市场上市;另一方面也和北交所的整体估值过低有关,微观上制约了具体公司的市值扩张。”北京一家中字头券商分析师指出。
此外,北交所也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主场”特征。在100家公司中,北京市贡献的企业家数多达12家,是诞生北交所公司数量最多的城市。
在行业分布上,尽管北交所设立不足一年,但100家上市公司中的“新经济”类选手似乎较为有限,而多数公司仍以实体产业为主。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发现,偏实体的工业类企业在北交所中占据较大比重——在如今的10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机械设备类企业就多达20家,而连同汽车、基础化工、电力设备、轻工制造、建筑材料等在内的多达6项偏实体工业类的公司累计达51家,占比刚好超过一半。
“部分实体工业类企业可能在满足科创板、创业板定位上存在一定差距,所以通过北交所完成上市成为了更合理的选择。”北京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北交所的制度更有利于中小实体企业的融资。”
“还有一些工业企业本身是属于电新范畴,近年来业绩受益于碳中和和电池需求量的提高,所以也迎来了上市机会。”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北交所公司的业绩分布佐证了这种说法,例如2021年归母公司净利润在100家公司中排名第1位的贝特瑞和排名第4位的长虹能源(836239.BJ)均属于锂电相关企业,排名第8位的连城数控(835368.BJ)和排名第10位的吉林碳谷(836077.BJ)则分别属于光伏、风电行业的重要上游选手。
这意味着,在北交所2021年业绩排名前十名的公司中,至少有不少于4家公司与“碳中和”紧密。
“虽然这些公司的业绩处在市场头部,但它们转板沪深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一些公司基本面比较好,市值并没有因为在北交所上市而遭到低估,而且北交所也需要这些头部市值公司来扩充基础市值。”一位接近北交所的投行人士表示,“未来北交所 被动投资一旦得到发展,指数产品乃至ETF不断设立,这些头部市值公司也会更加受益。”
“来源困局”破解之道
上市公司数量进入“三位数”阶段后,北交所后续如何做强做大,以及距离下一数量级“千家公司”还有多久,无疑成为市场关切的重点。
Wind数据显示,目前处在北交所IPO排队且未终止审查的项目共有80家,加上4家发行未上市项目以及5家已辅导项目,意味着北交所当前潜在新增选手有望达89家。
但与此同时,北交所IPO项目的撤回家数并不少——设立并启动注册制的7个月以来,因撤回而终止审查的公司家数达28家,意味着平均每周都有一家北交所拟IPO项目选择主动放弃,而最终能够走向上市委的排队企业少之又少。
考虑到这一因素,北交所后续的公司家数扩容显然存在一定瓶颈,而背后则指向了“北交所IPO只接受新三板挂牌公司申报”这一限定条件。
“只接受新三板企业申报的硬性条件,等于把拟IPO项目的上限给圈定了。”上述北京地区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且不说新三板适合上市的企业数量本来就有限,资质更好的企业为了提高估值,大多都会选择创业板或科创板,这也是目前北交所潜在上市项目来源的一个硬障碍。”
在业内看来,除非能够在估值、流动性、融资便利性等方面提供更有价值的制度供给,否则北交所难以吸引到非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关注。
“对本不在新三板的公司来说,没有任何必要性来北交所上市,因为要先挂牌新三板、再上北交所,如果后期想转板还要再申请。”上述投行人士指出,“相比之下,直接申报沪深市场等于‘三步变一步’了。”
有业内人士认为,应当结合新三板的上市前阶段特点,为北交所乃至新三板市场吸引更多私募股权、创投资本的进入,以此来提高市场活力。
“新三板本身就是拟IPO的项目池,北交所公司虽然明确为上市公司,但是和沪深市场相比公司市值、体量也十分有限,仍然以早期阶段公司为主,这类公司往往能够和一级资本产生更多‘连接’。”上述接近北交所的投行人士表示,“早期一级资本有提前退出的需要,Pre-IPO有找项目的诉求,所以更好的引入这一类机构投资者,可能有助于增强北交所的活力。”
类似的动作似乎正在悄启。6月22日晚,作为北京地区“四板”的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印发助企纾困8条措施的通知》称,将联合有关私募基金管理人合作设立新三板和北交所主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亦有行业人士建议,北交所或可考虑为生物医药等特定行业提供上市优惠政策,或对部分难以在沪深市场上市的行业或题材提供一定程度的豁免,以此来强化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其实可以围绕一些行业提供更加优惠的上市条件,或者前期融资机会。”北京地区一名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PE人士表示,“比如一些生物医药类企业,就完全可以通过挂牌新三板来实现上市前融资和前期资本的退出,待药物接近上市,再推动北交所IPO。”
“因为像生物医药、芯片制造一类行业可能在上市前期就需要大量投入乃至融资,新三板的公众公司身份能够让一级资本更加透明的触达这些项目。”上述PE人士指出。
事实上,在北交所目前的100家公司中,已有多达10家属于生物医药行业,而眼下亦有康乐卫士、锦波生物等药企处在北交所的IPO审核队列当中。
“今年稳增长的诉求比较大,所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很重要,针对医美、游戏等沪深市场上市难度比较大的敏感行业,也可以考虑在北交所市场再增加一些包容性。”上述中字头券商分析师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