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 欧盟碳税背后:博弈、账本和气候正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博弈或将长期存在。

当一群欧盟议员在反复撕扯后疲惫地按下投票钮,俄乌冲突已经爆发超过4个月。欧洲能源体系承重之际,欧洲议会6月22日最终以大比数支持了一版文本更加激进的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这被通俗称为“碳关税”。

这是近一年来种种争议和紧张谈判的“幕间休息”。地方企业的竞争力保护、消费端的物价冲击、欧盟平稳减排和绿色雄心的路线之争……至少当下,欧洲各种政治团体之间似乎暂时达成共识。

根据立法流程,欧洲议会接下来将与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进行三方协商。

其中,欧盟委员会于去年7月就做出了其他主要理事机构从未尝试过的事:将贸易政策与气候政策联系起来。当时推出的一揽子实现欧盟减排目标的提案中,“碳关税”赫然在目。

而欧盟理事会体现的则是各国部长的意志,或许是该法案通过与否最后的变数。

如果正式通过这版文本,过渡期从2023年到2026年止,2027年全球经济的竞技场将不得不接受来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订立的新的游戏规则:一个不征收碳税的国家想要出口产品到欧盟,必须支付额外、高昂的成本。

多位碳中和观察人士对华尔街见闻表示,俄乌冲突触发的能源危机是欧洲加速变“绿”的导火索。碳关税的执行将在全球价值链中产生反响,并可能重新定义许多国家、行业之间的竞争与平衡。

激进措施

碳关税在欧盟内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博弈过程。支持者和反对者在采取惩罚减排不力的行动和担心贸易报复的天平两端相持不下。

由于欧盟成员在减排和贸易问题上利益不一致,争论一直没有结果。法国是欧盟碳关税的积极推动者,总统马克龙上台后抓住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拜登政府于2021年2月重返)、英国退出欧盟、德国立场转向和欧委会换届这一关键窗口,联合德国一举推动碳关税走上了立法进程。

现在的欧洲更倾向于认同自己是全球碳中和的领导者。

尽管“碳定价”的概念——对工业排放的每公吨二氧化碳征收费用——深深植根于许多国家的气候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中,但是欧盟碳关税还是首次将定价平等适用于进口的法案。

从此次通过欧洲议会的文本来看,碳关税的征税范围比欧委会此前一揽子提案中的方案更加广泛。

在经过数月讨价还价后,除了原有的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外,去年还在“可能征收”清单上的氢/氨、塑料、有机化学等品种也被写进了缴税名单;此外,电力间接排放同样将被计入其中。

数位观察者都认为,如此激进与俄乌冲突的特殊时点存在密切关联。

“俄乌冲突加速了欧盟脱离对石油和天然气依赖的决心,长期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加快能源系统转型是与最新国际形势一致的。”伦敦大学基建可持续转型首席教授梁希对华尔街见闻分析。

华润环保碳中和业务顾问王莉也告诉华尔街见闻,欧洲能源体系自给率低,高度依赖进口,在能源供应链问题解决之前,欧盟无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尤其是天然气的依赖,俄乌局势恶化影响到了欧洲能源体系的安全性。

“截止4月底,欧盟已经购买了价值463亿美元的俄罗斯能源,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主要原因就是能源价格的暴涨,”她对华尔街见闻解释道,“这个时候,欧盟选择采取了更激进的碳税策略,除了加快争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权,推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行动,也能转移能源价格飞涨下的民众意见压力。”

安徽财经大学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崔连标则认为,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使欧盟经济损失惨重,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一方面可以增加关税收入,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欧盟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只不过贴上了气候标签。”

技术疑云

欧盟在碳关税方面的积极落子可能只是扇动了翅膀的蝴蝶。

英国国会议员曾呼吁英国政府采取行动,“立即”制定并启动单边碳边界调整机制。这一提议近日也得到英国财政部的回应,财政部确认计划就碳关税进行磋商咨询。这意味着,英国也将很快会就碳关税启动方案的制定程序。

据国家节能中心专家库专家陈广卫分析,碳关税的具体征收方式应该是根据产品碳排放量购买电子凭证,由CBAM机构评估进口商上报产品的实际碳排放量,进口商再以购买电子凭证的方式缴纳碳关税,一吨碳排放对应一张电子凭证。

不过,卓尔德环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张树伟对华尔街见闻表示,实际执行层面还是存在技术难题的。

“究竟按照何种标准征收?商品中的碳含量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准确的衡量需要追踪全部的生产链条,而这往往是不可得的。按照消费地情况征收简化操作是否合理?”

有匿名观点指出,在无法提供可靠数据的情况下,可能以欧盟同行业中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前10%的企业数据来确定。

但梁希指出,目前对于如何测定产品的隐形排放量,并没有给出方法学,“欧盟的确有自己的数据库,但对其他国家碳足迹水平不一定公平。各国应该为了应对欧盟碳关税建立更高质量的数据库。”

崔连标也对华尔街见闻表示,碳关税征收对数据要求非常高,欧盟能否在此期间完成数据基础建设存疑。

“采用生产国核算原则,这就需要搜集不同贸易伙伴国的生产技术。问题是有些发展中国家自己都不掌握这些信息,欧盟又如何跨国获取这些数据资料呢?贸易隐含碳数据信息核查成本非常高,有些数据可能还涉及商业机密,欧盟是否有足够资源去做这项工作也是存疑的。”

碳泄漏之辩

虽然技术上如何落地引发了普遍争论,欧洲议会的激进拍板的核心是遵循着一套经济逻辑:加强单边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增加本土产业的竞争力。

自 2005 年以来,许多欧盟制造商一直通过排放交易系统 (ETS) 为其碳排放支付费用,该系统设置了年度排放上限,并为排放许可交易创建了一个碳市场。

然而,碳价格上涨得越高,欧盟担心生产商越会面临“碳泄漏”的风险——输给来自气候监管不那么严格的国家的更便宜的进口产品。

“这种地区间不对等的环境约束,将对本地的企业竞争力造成影响。因此,从公平竞争的角度,对进口额外征税,对出口进行补贴或者免除环境履约义务,这是碳关税支持者在经济层面的考量。”张树伟解释称。

反对者认为,引起碳排放从一国转移至另一国的原因很多,既可能由于减排政策的差异性,如《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不对称减排机制,也可能由于国际贸易分工、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等非减排政策因素,发达国家不能将碳泄露完全归咎于地区性的不对等约束。

《京都议定书》是全球第一个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安排,缔约国分为“附件一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

对减排任务提出更高要求的附件一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除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外,主要是欧洲国家或欧盟成员。

贸易政策历来是各国交往中的敏感部分。作为对欧盟碳关税的回应,乐施会欧盟税务专家 Chiara Putaturo第一时间公开表示,强迫最贫穷的国家支付这笔关税是不公平的,因为自1990 年以来,欧洲人的碳排放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一半的人的两倍。这一决定等于允许富裕国家将责任推卸给那些对气候危机负有最小责任的国家。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过去欧盟在ETS系统内设置了对于脆弱性产业的免费配额进行保护,欧盟一些生产商通常寻求这种方法来豁免,而碳关税落地后,这种保护会被取消,欧盟将实现所有排放项目需要购买碳排放权配额来履约。

这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对未来欧盟可能过度保护主义的补偿和平衡。“然而,目前的欧盟碳关税还是缺乏更高维度的考虑,比如对历史排放、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等公平性的考虑。”梁希指出。

中国影响

回到中国国内产业,对于碳关税的讨论也已旷日持久。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税收全面实施后,初期影响最大的将是钢铁、水泥、铝、化工、电力等高碳投入品的成本;这些投入的欧盟进口商和非欧盟生产商将被要求为每公吨二氧化碳排放支付约75欧元。

这可能会使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碳密集型生产国制造的材料成本在一夜之间增加15%至 30%。在随后的几年中,这种影响还将会增加:到 2030 年,税率预计将接近每公吨100 欧元的成本。

这或许也是欧洲议会此次通过的版本将执行日期从2026年延长到了2027年,给了各国出口欧盟企业更长的应对时间的原因。

根据欧盟统计局官网的欧中贸易数据,2021年,中国已是欧盟最大的进口伙伴,主要贸易产品包括机电行业、化学品等。

“短期内被碳关税覆盖的出口行业将受到较大影响,从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结构来看,机电行业首当其冲,甚至其产业链上下游也将受到波及,其次是钢铁、铝、水泥、化工产品等高碳行业。”王莉告诉华尔街见闻,中国境内企业较短期内可能很难适应欧盟的碳价格水平,给行业带来冲击,大部分的碳税成本最终可能会通过提升商品价格而转嫁给终端消费者。

在她看来,唯一感到利好的,可能是国内碳排放评价与认证行业,“欧盟碳关税可能推动国内相关出口贸易行业尽快建立与欧盟接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认证标准,并开展CBAM框架下的碳排放核算与认证,碳关税起征前和启动后,认证业务将会激增。”

另一种乐观的解读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欧盟碳关税最终将有助于中国优化出口结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是有利的。

无论如何,如果碳关税真的执行,甚至牵动更广泛的跟进,中国一时间恐怕难以避免产业的阵痛。

据此,梁希还是对华尔街见闻强调,中国过去在《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指出,希望各种国际碳定价机制通过多边框架来实现共识,反对欧盟单边开征碳关税的做法。

“我想比较迫切需要做的是对关税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进行广泛交流,一是分析碳关税是否符合WTO的原则,二是研究碳关税如何反映历史排放责任,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中国人均历史排放量不到欧盟的四分之一。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中国家是否也可以要求欧盟征收历史碳排放税呢?”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