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已反弹17%,手里剩下的子弹该怎么打?

懒猫的丰收日
不知不觉间,市场就起来了,上证指数4月27日最低点以来涨了17%,涨了是好事,赚钱了。但一些子弹还没打完的小伙伴多少会有点郁闷:“我还要不要继续定投呢?”
不知不觉间,市场就起来了。
 
以上证指数为例,4月27日最低点以来已经涨了17%。
 
 
涨了是好事,赚钱了。
 
但一些子弹还没打完的小伙伴多少会有点郁闷:“我还要不要继续定投呢?”
 
有这个疑问不奇怪,基金买入方式分为两种:左侧买入、右侧买入。
 
左侧买入,就是价格跌到合理区间后越跌越买。
 
21年春节以来,市场整体处于向下调整阶段,不少人已经习惯了左侧越跌越买。
 
而且左侧买入的策略也相对比较简单,
 
定个价格带,
 
净值为1,我买1000元;
 
净值为0.8,我再买1000元;
 
净值为0.6,我再买1000元...
 
这个过程中,唯一要克服的就是自己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很多人跌到最后都不敢买了。
 
右侧买入就比较难了。
 
首先是买入策略上,
 
总不能反过来,
 
“净值为0.6,我买1000元;
 
净值为0.8,我买1000元;
 
净值为1,我再买1000元;
 
净值为1.2,我再买1000元...”
 
傻子才会这么做。
 
其次是心理上,
 
市场低点一次比一次高,也更容易患得患失。
 
以中概互联ETF为例,
 
最低点出现在3月15日,之后震荡上行,虽然还有相对低点出现,但低点却一次比一次高。
 
想买入,又觉得应该再等等,可能会有更低的价格出现,
 
然后就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等待中”错过了...
 
 
更有甚者,不排除震荡上行一段时间后再创新低的可能。
 
中证500指数就干过这种事,
 
2016年初,中证500指数触底了,并在之后的2年震荡上行,但谁也没想到真正的底部竟然是在2018年底,2016、2017年还坚持定投买入的人被埋了。
 
 
这就是右侧买入的难点:
 
(1)你不确定现在是不是右侧
 
未来是不确定的,左侧和右侧也只有事后才能看出来。
 
比如这次,虽然中概互联ETF低点一次比一次高,大盘也走出了顺畅的“V”型反转,但谁也不敢百分百打包票,前期的低点就一定是最低点,现在就一定是右侧。
 
(2)也更容易患得患失
 
因为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右侧,所以也不敢贸然加仓,万一又跌下来了呢?
 
但你不加仓,看着低点一次比一次高,心里也难免失落。
 
情绪完全被市场涨跌所主导,没了左侧“跌到心理价位了就加仓”的从容。
 
也正是因为这两个难点的存在,不少人被“右侧”行情搞得心烦意乱,手里还剩子弹,但却不知道怎么打出去。
 
怎么打出去呢?
 
说方法之前,还是先说两个知识点。
 
(1)最低点左侧买入,和最低点右侧买入,收益差别并不是很大
 
以2018年的大底部为例,
 
2019年1月3日,市场触底,那一天买入上证指数,持有到现在,收益是37.1%。
 
如果在这一天的前20个交易日都买入,并持有到现在,收益率分布如下:
 
最低收益是26.8%,最高收益是37.1%,平均收益是31.8%。
 
 
如果在这一天的后20个交易日都买入,并持有到现在,收益率分布如下:
 
最低收益是29.4%,最高收益是34.4%,平均收益是31.6%。
 
 
最低收益和最高收益会有些差别,其实也没差几个点,平均收益则比较接近。
 
这也很好理解,
 
底部有的是“V型反转”,怎么下去的,怎么上来,
 
有的是“震荡磨底”,来来回回震荡,通过交换筹码来实现牛熊转换。
 
但不管是“V型反转”,还是“震荡磨底”,最低点左右两侧还是有一定的对称性的,所以最低点左侧买入,和最低点右侧买入平均收益也比较接近。
 
(2)右侧定投也能拉低平均持仓成本
 
左侧定投,越跌越买能拉低平均持仓成本,这个小伙伴都比较熟悉了。
 
净值为1、0.9、0.8、0.7、0.6时各买1000元,
 
最后一平均,平均持仓成本只有0.77,喜滋滋。
 
但其实,只要账户没翻红,右侧定投也能拉低平均持仓成本。
 
比如,基金净值从0.6涨到0.7后,再买1000元,平均持仓成本会降低到0.76元。
 
 
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升级投资框架了,
 
首先,底部是一个区域,最低点左侧买,还是最低点右侧买,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次,只要账户没翻红,左侧买,和右侧买,都能拉低平均持仓成本。
 
那我们不妨把“左侧定投,越跌越买”的框架升级下,变成“成本线之下,坚持定投”。
 
也不要管左侧右侧了,只要你的账户还没翻红,每一笔买入都能起到拉低持仓成本的作用,那就不妨把定投坚持下去,直到账户翻红后再结合市场估值,考虑要不要继续定投的问题。
本文作者:懒猫,来源:懒猫的丰收日,原文标题:《涨这么多了,剩下的子弹该怎么打?》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