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市已逾半年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仍在等待做大做强。
一方面,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数量已正式进入“百家时代”;但另一方面,由于募资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估值水平偏低等原因,市场中的拟IPO企业对于北交所上市通道仍然抱有较强的观望情绪。
然而从作为北交所IPO后备军的新三板市场挂牌数据来看,市场看似对“新三板-北交所”双重审核程序的抗拒情绪背后,却呈现出一种“口嫌体正直”的反差感。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Wind数据发现,今年上半年股转系统新增挂牌公司数量多达82家,较去年同期几乎实现了翻倍;不但如此,今年上半年的“挂牌选手”的总资产中位数也较去年同期新增挂牌企业出现大幅提升。
在业内看来,来自政策层面的鼓励、沪深市场成功率下降以及拟IPO项目“多重下注”意愿提升等多方面因素,正在共同推动北交所“后备军”的悄然扩容,而这也将为北交所市场的后续发展提供铺垫。
北交所“后备军”的壮大,客观上将促进新三板市场活跃度的复燃,有望为私募股权、创投资本的Pre-IPO投资、乃至早期投资提供更具标准化和定价能力的一级市场,并进一步丰富国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挂牌、申报数成倍激增
截至7月5日,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01家,伴随着“百家时代”的到来,围绕市场后续发展方向的讨论声正在逐渐增多。
尽管如此,但北交所仍然在交投活跃度、募资能力、企业质量等方面广受诟病。
例如在成交额方面,今年第二季度中,北交所仅有6月28日单一交易日的累计成交额突破10亿元,此后单日成交额便不断走低,更是在7月1日低至了3.53亿元。
市值维度上,仅有贝特瑞(835185.OC)、吉林碳谷(836077.OC)、连城数控(835368.OC)三家所在领域龙头企业市值在百亿以上,相比之下六成以上的北交所公司市值均不足10亿元。
估值方面,北交所同样存在着明显劣势——截至7月4日收盘,101家北交所公司滚动市盈率的平均值和中位值分别仅有20.13倍;相比之下,创业板、科创板的该指标分别高达36.10倍和43.45倍。
“目前北交所的整体流动性、交易便利性都相对偏低,关注这个市场的买方机构非常有限。”北京地区一位中字头投行人士称,“估值水平对于发行人来说也不够理想,发行人肯定希望尽可能多的募资和估值。”
更关键的是,由于符合申报北交所上市前企业必须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满一年,这也给不少非新三板挂牌的潜在项目制造了程序难度。
“如果上北交所至少要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那相当于上市准备期被拉长了,何况还有后面的辅导环节,这些繁琐的流程对于企业的募资计划、融资都会有影响。”北京一位投行人士世博啊还是,“而且一年时间已是最短要求了,如果首次挂牌没有进入创新层,那整体挂牌时间还要延长。”
尽管如此,但从上市申报、辅导乃至新三板的新增挂牌数量来看,市场对于北交所的热情仍在“摩拳擦掌”。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发现,仅在2022年6月份以来,北交所新受理的IPO申报家数就已达到91家,占全部在审企业总数接近7成,其中32家排队企业状态已更新为“已问询”。
若将6月的6家上会及2家撤回项目考虑在内,则北交所的排队在审项目数6月单月内增长了178.43%。
事实上,申报家数激增主要发生在上半年末——仅在6月27至6月30日的4个交易日内,北交所的新增受理家数就多达57家。
这并非是北交所潜在上市资源的全部势能,作为申报前“预备版”的新三板市场,今年的新增挂牌公司数同样较往年出现明显增多。
在2021年上半年,新三板新增挂牌公司仅42家,相比之下,在今年上半年的新增挂牌家数已达79家,同比增长接近9成。
在企业质量上,今年的新增挂牌公司也呈现出更具规模的财务指标——2021年新增的42家挂牌企业在2021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的中位值分别为1.54亿元、0.13亿元;而今年新增的79家挂牌公司的上述两项指标则高达2.30亿元、0.20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高出49.35%、53.85%。
多因素共振吸引“后备军”
在今年上半年新挂牌的新三板企业中,不少企业具有明显的上市潜力。
例如6月13日登陆新三板电路板生产商万源通,在2021年的营业收入已达10.12亿元,同比增长39.71%;再如由中信建投主办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捷瑞数字,在2021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达1.53亿元、0.24亿元,ROE接近30%。
“北交所设立后,新三板新增的挂牌企业业绩水平整体也在有所上升,大概率是在觊觎可前往北交所上市的制度红利。”上述北京地区投行人士表示,“说明新交易所的设立对一些企业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吸引作用。”
有投行人士认为,由于今年以来沪深市场的IPO失败率正在悄然走高,不排除一些拟IPO项目正在尝试通过挂牌新三板、曲线筹备北交所上市的方式进行“多点押注”。
“其实相当于多了个备选机会,可以多花点步骤在多个上市地进行选择。”一家中字头上市券商投行人士指出,“如果后期北交所估值上来了,新三板企业在北交所上市还有更多便利性,那么早一点挂牌就掌握了主动权;如果估值、流动性还不乐观,也不影响申报沪深市场。”
“如果沪深市场难度加大了,还可以回来在北交所市场IPO。”该人士指出,“退一万步讲,就算几个交易所上市都有困难,在新三板创新层市场也有一定的流动性溢价机会。”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中小投行正在强化对新三板乃至北交所业务的投入,并试图以此来另辟“优势战场”,客观上也促进了近半年来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增多。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发现,部分中小券商的确在新三板公司主办业务上表现的较为突出,自2021年以来新增的16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中,开源证券、东吴证券、国融证券、山西证券、中泰证券分别以33家、12家、10家、8家、7家的数量排列前5位。
相比之下,作为头部投行的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分别仅有4家和1家挂牌业务,而中金公司、华泰联合在这一期间甚至在新三板挂牌业务上处于“零增长”状态。
“头部投行的主要资源集中在传统沪深市场的IPO领域,而许多中小企业的证券化机会却被一些中小券商所觊觎。”一位接近股转系统的投行人士表示,“其实对这些中小券商来说,也是一种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因为所服务的目标企业一旦发展状态,则有机会赚取这些企业后续生命周期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