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私募“神秘阶层”曝光,自有资本培养未来大腕,破解世纪“最贵难题”

头部机构酝酿解决方案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

是人才。

什么行业里的人才最贵?

投资行业的人才!

论资本投入,论培养成本,乃至真正出徒后的或有风险损失。这个领域在各行各业中不是第一,也是前三。

近日,资事堂从行业里获悉,一批业内头部私募机构,开始以“天价”资源梳理投资人才的培养路径。

在有些机构里,部分“新人”享受的资源配置和培养平台,不仅远远超过行业水平,有时候也是其他资管同行所未见。

这究竟是啥情况?

高毅团队出现“新名字”?

来自渠道的资料显示:高毅旗下的知名FOF产品(组合基金)日前出现了一位“新生代”投资经理的名字——徐睿

这个名字出现在一个名为——高毅徐睿致远私募基金的产品上,并且已被高毅的FOF私募基金所持有。最新信息显示:徐睿致远占高毅FOF不到5%的配置权重。

高毅旗下的资管产品通常会以核心投资人员的名字命名,以激励投资经理为名誉而战。

此前高毅团队的资管产品已经纳入了邱国鹭、邓晓峰、冯柳、卓利伟、孙庆瑞、吴任昊六个名字,这六人均为业内管理经年、成名已久的投资大腕。

新名字“徐睿”,来自哪里,何以拥有如此安排,颇令人好奇。

自培“新人”涌现

在公募基金界或私募基金界中,徐睿是个少人知道的名字。

相关渠道的销售资料库、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至少在二级市场投资这一块,这个名字十分“新鲜”。

后续获得的相关平台信息显示:徐睿早年经历集中在外资投行和大牌的PE机构等。他曾任职于德意志银行、KKR和高瓴等。

最晚至2020年11月,徐睿的从业身份已经正式划至高毅。仅就从业经历看,高毅这个平台,可能是徐睿个人从业经历中,最贴近二级市场的一段。

其后的业内信息显示,徐睿很有可能是高毅正在着力培养的新人投资经理中的一个。

这批新人由高毅研究团队中陆续提拔,并拨付部分自有资本予他们管理,而其中的优秀者,可能逐步开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FOF的配置投资,可能就是徐睿们开始成熟的标志。

避免团队的“大树效应”

如果上述信息最终无误,那么这当然意味着,高毅投资团队的新变化:

梯队开始形成,新人逐步涌现,团队有了内生增长的能力。

这也是目前一线私募机构都在着力解决的发展“瓶颈”:如何打造人才的梯队。

如果把私募机构比作“足球俱乐部”的话,过去几年,绝大部分一线私募机构的发展模式都非常类似于当年的皇家马德里:

延揽各路“天王巨星”加盟,火线组合形成战斗力,形成业绩和市场号召力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发展“策略”有着简单、直接、效率高的特点,但也不可避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是,公司发展和“明星”表现高度捆绑,一旦核心人物状态下滑,则公司发展面临较大波折。

其次是,公司的资源分配向少数的“明星”集中,导致团队的实力增长面临难题,即所谓的“大树底下寸草难生”的问题。

核心还是人

那要如何既搭建好团队,又破解人才的“大树效应”呢?

这其实并不容易。

从目前看,业内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以下几个方法:

一个是行业最常见的合伙人模式,不断的给新人发行新产品的机会,让团队中的新人在大风大浪中“淘沙”,成则留,败则走。这个模式业内相对较多,包括王亚伟的千合资本等采用的模式和其有一定相似性。

另一个则是“母子”基金经理模式,典型代表是星石投资。核心基金经理担任“主基金经理”,负责绝大部分资本的管理和规模分配,其他基金经理在设定的行业板块和金额内担当投资权责,配合主基金经理管理。

还有一个则是投资经理模式,类似高毅等机构。投资经理模式的区别在于,新人获得的各方支持要高于合伙人模式,而其独立性也高于母子基金经理模式。

上述模式各有千秋,也各有短板。

合伙人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避免成功的合伙人独立门户。王亚伟当年从华夏基金带走的 “徒弟”中,崔同魁最先崭露头角,也一度被认是“基金一哥”的接班人。但随着崔去年底加盟盘京投资后,王亚伟又马不停蹄提拔另一位徒弟王路跖管理产品。

此外,也无法避免大批“新人”上岗后,产品业绩波动给公司整体品牌带来压力。私募大佬但斌过去几年提拔了至少六名投研员工单独管理产品,包括张留信、黄海平、任仁雄、潘衡光、陈蒙、张万霖。但其中几位业绩差异较大,也一度引发持有人讨论乃至争议。

但无论如何,内地的一线私募机构已经开始了回应人才这个关键话题,这是中国私募行业即将进入第三个十年时出现的“新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业快速发展后的必经之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