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对新能源股的重视声中,一些大腕基金经理已经开始减持甚至清仓新能源持仓。
其中包括招商基金的首席研究官朱红裕。
他在今年着手管理的新基金成立3个月有余,涨幅超过20%,打响了他从理财子回到公募基金的“第一炮”。
他在4月份的低位何以能加速建仓?
他如何看待A股、港股市场的公司估值水平?
未来他最看重的主题投资机会是什么?
传统的大消费领域,他如何看待?
日前,朱红裕在一场活动披露了自己的最新观点以及详细的投资体系,这样的观点和机会当然值得关注。
为何敢于低位加仓
朱红裕介绍,他有个新产品,4月中旬成立。当时市场非常残酷,但他在中下旬就采用了相对比较积极的态度去建仓。
当时在做决策的时候,不完全是基于自下而上的选股的框架,而是基于了资产配置的框架。
一方面,从经济周期、货币和政策周期的角度去考虑,当时可预期的政策改善、流动性改善等,都是力度最大的阶段。
另一方面,当时绝大部分的行业、绝大部分的指数,都处于低估值(向下两个标准差)、高性价比的状态。
这样的机会,不是每年都会有的。(过去多年里),2020年3月,2018年末和2019年初,2016年年初,2014年4季度,有过类似情况。
当时无论是时,还是价格,他觉得都很合适。大概是4月份跌破3000点以后,这个产品的仓位基本被加满了。
部分公司和行业估值不贵
4月底到现在过去了差不多两个多月时间,站在当下,朱红裕认为,虽然最低估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了。但还有相当部分公司和行业,估值不算贵。
他认为,现在这样的时间点,不需要研究过多的宏观变量,更重要的是看一些长期可以跟踪、把握和验证的重要问题:
比如行业在发生什么变化?比如企业在发生什么变化?
比如一些好的企业,在行业调整的时间窗口在做什么,相对同行他们的竞争力在削弱还是在强化?
他希望通过做产业链和企业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找到非共识性的机会。
而那些大家都很关注的,把估值都推升很高的一些行业和股票,他不会过多关注。
比如,光伏、新能源到现在为止还很热,但这个时候,他不会去挣最后一波钱。
他认为,大家都更关注新能源增长的趋势。但没看到的是,新能源和光伏的很多产业环节里,行业竞争格局正在不断的恶化,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后者就是非共识。
关注行业周期中的企业家
朱红裕希望挖掘的是,没有被充分定价的、长期被显著低估的投资机会。因此,他十分关注行业的周期起伏和背后的企业家表现。
在他看来,行业的生命周期体现的是企业家的决策能力。
大部分企业家的决策是平庸的,这些平庸共同导致了行业周期的起伏。而少数企业家可以逆势而动,他们在别人拼命扩张时,开始保留现金;在别人大规模收缩、关店、关厂时扩产或用很便宜的价格去收购同行产能。
后者管理的企业才是他的关注目标。
这是他的观点,理解了产业的生命周期,也就理解了所投资企业背后的基本逻辑,也就能发现哪些企业长期可能走得更远。
所以,比起研究宏观,投资更应该研究的是人性,是产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周期,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升级相关的服务业
在朱红裕的表述中也可以发现,他常常会观察社会的大背景,归纳时代的大主题,进而举一反三。
比如对于化工行业,朱红裕就发现在对生产效率的竞争追求下,相关项目的产能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附加值越来越高。
同时,这一行业也衍生出化学品运输这样的细分的产业环节。通过合适的途径(如水运),集中专业的作业来提升行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一定阶段内,这些满足效率和安全需求的细分产业,业绩增速是稳定而且快速的。
再比如检测行业,国内还方兴未艾,但在海外,在欧洲许多检测公司,已存在一两百年了,生命周期之长、竞争格局之稳定令人侧目。
其中核心的原因是,检测行业需要信用的背书,时间越长,高质量的执业案例越多,越可能被客户所信任。
总体来说,朱红裕特别重视产业相升级相关的服务业,诸如软件、军工、高端装备、化工物流、化工检测服务等,他认为这些行业的长期机会是非常确定的。
消费、医疗也有机会
另外,朱红裕认为,消费在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是有机会的。
一些观点认为,因为突如其来的原因,老百姓可能不敢乱花钱了。但朱红裕发现,6月末7月份的时候,大量人在出游,消费欲望依然很强烈。
朱红裕还发现,过去两年时间里,除了食品之外,大部分的消费细项的增长都是减速的,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随着疫情等因素被消化,他认为,大消费的增速总体应该可以回到比较正常的状态,特别是很多与出行、社交有关的服务业,复苏是大概率的。
此外,他还关注到医疗行业里的改革,特别重视按病种付费的政策,这对于医疗服务、对于耗材、对于设备都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可能意味着与手术有关的耗材、包括麻醉药等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受益。
当然,这一判断的前提是但相关行业的竞争格局保持稳定,产品价格不能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