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超宽松货币政策)将何去何从?
安倍遇刺后,多家媒体报道称日本央行政策将会出现调整,预计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后将调整“安倍经济学”,这场支持经济增长和加剧通货膨胀的运动可能即将结束。
今日上午北京时间11:00,日本央行将发布安倍去世后的首份利率决议和经济前景展望报告,随后黑田东彦将于下午14:30举行新闻发布会。
在全球央行掀起的这股前所未见的加息浪潮中,一直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欧洲央行开启了“加息倒计时”,而日本央行似乎誓要做“最后的武士”,坚守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不变。
而“安倍经济学”的贯彻者和推行者、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似乎展示出比以往任何更多的决心来承受政治和市场压力,通过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以追求可持续的通胀。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中,只有14%的人预测黑田东彦将在明年4月初任期结束前采取紧缩政策,低于6月份的22%。
黑田东彦将在任期结束前坚守超宽松货币政策
周二,据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称,黑田东彦的使命是把物价涨幅推升至2%的稳定水平,在其十年的行长任期只剩下几个月就要结束之际,他无意放弃刺激措施,也并不想损害其政治遗产。知情人士认为,可持续的通胀已经出现一些潜在萌芽,需要鼓励而不是消除。
在全球主要央行中,日本央行(BOJ)几乎是唯一一个逆行者,继续试图将利率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市场一致预期,BOJ将在7月的会议上保持货币政策不变。展望未来,9月会议上调关键利率的可能性仅为3.7%,而10月会议可能性则上调至22.3%。
黑田东彦重申了其观点,即日本经济前景仍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将在必要时加大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黑田东彦认为,日本经济规模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因此刺激措施是必要的。
上个月,交易员押注日元跌至24年低点可能迫使日本央行放弃刺激政策,日本央行斥1150亿美元暴打空头,捍卫日债收益率。与上月情况不同,市场对日本央行将加入收紧政策行列的押注已有所消退,预计不会重演之前对日元和日本政府债券的抛售。由于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加剧,全球债券收益率下行。
此外,经济学家警告称,日本央行的任何政策调整或态度软化的信号只会鼓励市场对未来进一步变化的猜测。经济学家预计,即使日元疲软和通胀超过2%的目标,日本央行仍将在周四坚定立场。
周四欧洲央行将在进行十多年来的首次加息,美联储在通胀高烧不退的情况下或将加大加息力度,而日本央行则将成为全球加息潮下的“异类”。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遇暗杀后的首个货币政策声明,而现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领导的自民党大获全胜被认为是日本超宽松政策的准公投,为BOJ实施宽松政策赢得了一定的空间。
住友生命保险公司经济学家Hiroaki Muto表示,安倍去世后,黑田东彦现在可能更急于坚持目前前所未有的宽松政策,即使岸田文雄试图施加压力、要求调整政策,黑田东彦也可能不会附和。
若日元跌破145关口,日本央行政策可能转向?
在美国6月CPI意外上扬后,市场预测美联储将100个基点,日元或将进一步承压,美元兑日元目前徘徊在近24年的高点。
然而,油价较6月份的峰值大幅下跌,而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国,日元走弱导致能源成本上升的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
经济学家Yuki Masujima表示:
日本政府补贴降低了燃料价格,日本央行目前没有理由改变其0.25%的收益率上限。但如果日元持续疲软,连续三个月跌破140关口,可能会给日本央行带来压力,迫使其改变货币立场。
法国巴黎银行经济学家估计:
如果日元跌破140,日本央行关键通胀指标同比涨幅可能会从2.1%升至3%,达到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3.5%的通胀率将促使日本央行调整政策。
接受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日元跌破145是促使日本央行重新考虑标准。
摩根士丹利和花旗等华尔街大行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恶化,日本央行将推迟对政策的调整。摩根大通则将其预计转向时间点提前到2023年年中,并指出日本央行将先发制人地应对通胀上行风险,几乎没有分析师预计日本央行政策将在今年改变。
市场将继续挑战日本央行的决心
不过,市场仍然不相信日本央行能够无限期地坚守阵地,黑田东彦政策之前出人意料的举措意味着不能完全排除突然转变的可能性。
澳大利亚国家银行外汇策略主管Ray Attrill表示,市场将继续测试日本央行的决心。
Attrill和他的团队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日本的通胀前景、日本国债的流动性担忧以及日元进一步走弱将带来更多问题,支持了其观点,即日本央行将在第三季度某个时候扩大其YCC区间,关键时间点在9月份。
新的日本季度经济前景展望报告将与政策声明一起发布,预计将支持黑田东彦的观点,即日本经济仍然需要刺激措施,最近新冠肺炎病例激增也支持了日本央行的谨慎立场。
经济学家预计,央行将在季度经济展望报告中,将通胀预测上调至2%以上,并坚持“成本推动型通胀是暂时的”这一观点,可能会强调更强劲的工资增长是实现可持续通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