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客车的“股价过山车”之祸

林克
来自监管的“强降温”

一只“妖股”的汹涌行情,最终在密集的风险提示下被拦腰斩断。

截至7月20日收盘,5月以来累计涨幅最高接近6倍的中通客车(000957.SZ),已连续两个交易日出现一字板跌停,当日卖一档累计挂单量达92.24万手,按20.60元/股的收盘价估算,累计挂卖的参考市值金额已接近20亿元,几乎是中通客车同期市值的六分之一。

持续上涨行情的突然中断,发端于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集体发出的风险提示。

多名券商人士向信风(ID:TradeWind01)透露,已向持有中通客户股票或参与交易的投资者发出风险提示,并配合做好相关风险监控;中信、兴业等多家券商也在各自官网罕见的发布有关中通客车的交易风险提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时有关中通客车风险提示频出的主要动因,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过多投资者在股价异常波动阶段盲目追高,避免风险积聚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在于交易所可能已掌握中通客车背后的部分账户存在异常交易行为等线索,不排除涉及市场操纵行为的可能。

有接近监管层的券商人士指出,监管部门将围绕中通客车短时间内大幅波动背后的异常交易行为和相关账户进行核查,一旦发现涉嫌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从严进行查处。

步入崩灭“数板”时刻

中通客车股价“过山车”的兴起,并非毫无“故事”支撑。

例如在开启连续涨停的5月份,中通客车启动了核酸检测车辆的量产和交付;次月,中通汽车又通过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释放信息称,已经完成了太阳能增程式智能驾驶客车的研发,并具备了太阳能发电增程及自动驾驶功能,可实现太阳能接入动力电池。

在“身披”核酸检测、光伏、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诸多A股热门标签后,中通客车宛如被注入了兴奋剂,股价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平步青云”。

5月5日至7月19日,中通客车累计上涨最高达573.98%,期间累计成交额更是超过了700亿元,跻身为今年以来最受瞩目的一只妖股。

从交易异动的营业部分布来看,中通客车的买卖端口较为集中。

最近3个月内共62个交易日的数据显示,东方财富证券拉萨东环路第二营业部、拉萨团结路第一营业部等位于拉萨的4家营业部密集上榜,其中买方、卖方上榜次数分别达35次、32次,累计买入、卖出金额分别达18.42亿元、15.13亿元。

相比于汹涌涨势与活跃交投,中通客车的基本面似乎更受诟病。

尽管新能源客车在2021的年收入占比超过7成,但无论在市场地位、技术储备还是业绩数据上,仍然难同暴涨后的过高估值相匹配。

截至7月20日收盘,中通客车的滚动市盈率为-56.78倍,市净率则高达4.83倍。

而从2016年开始,中通客车的收入就在连年下降,而2021年更是出现了2.20亿元的亏损,被市场关切的核酸检测用车在今年前4个月仅卖出20台,占收入比重只有5.39%;2020年以来,更是从未有一家境内机构针对中通客车发布研究报告。

“涨起来之后市场就都觉得会跌下来,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只有胆子大的客户才敢跟。”北京一家上市券商营业部人士指出。

最终将中通客车妖股行情打断的,正是来自于监管部门的监管指导以及市场机构的风险提示。

多位券商人士向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7月19日当天的确已收到来自监管部门的风险提示,并已对涉及中通客车交易的客户进行了风险警示。

“这次风险监控覆盖面比较大,和中通(客车)有关的客户都被提示到了,即便是持有1手的也被通知到了。”上述营业部人士称,“不过这个时候可能也很难卖出去了,因为跌停了。”

此外,还有部分券商直接以公告形式对中通客车的潜在风险进行公开提示。

“上市公司‘中通客车’基本面目前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股价短期内上涨幅度较大”中信证券提示称,“敬请各位投资者充分了解股票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市场,公司股票价格可能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行业政策、公司生产经营状况、金融市场流动性、资本市场氛围、投资者心理预期等多元因素影响。”

部分券商更是在风险提示中强调,交易所可能将对涉及中通客车存在异常交易行为的投资者采取相应自律监管措施。

在窗口指导和券商密集的风险提示下,中通客车截至7月20日股价已较此前一日的高点回撤达18.99%。

“从这个市场情绪看,中通客车的下跌可能要开始‘数板’了,但这也是股价回归理性的过程。”北京一位头部券商人士指出,“这个时候做提示,主要是避免更多投资者盲目追高,进而积聚更大的风险。”

在中通客车的市值中,的确存在具有更大波动风险的杠杆市值。以两融为例,截至7月19日,中通客车的融资余额为5.91亿元,占总市值比例达4.36%;7月19日,融资净买入额达-0.44亿元,是近一年以来融资净买入额减少最大的一天。

“两融只是场内的部分,不排除还有一些投资者做了场外配资,所以要及早切断这种潜在风险。”上述头部券商人士称。

市场操纵或被追查

事实上,中通汽车是一家“根正苗红”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正是山东国资旗下的中通汽车工业集团。

尽管是一家国有上市企业,但仍有分析人士认为中通汽车此次的“过山车行情”背后,无法排除有市场操纵等不法活动推波助澜的可能。

据一位接近证监稽查系统的私募人士透露,一些部分利用资金、筹码优势市场操纵获利的非法活动,反而更容易选择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标的。

“主要是不少国有股天然具有‘锁仓’属性,而国有股的减持往往是需要走国资审批手续的,这个程序周期相对来说并不短,要考虑的因素也会有很多,比如会不会造成控股权稀释或者国资流失。”上海一名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很多时候筹码锁住了,拉升周期很短,而国资股东还没有反应过来,如果换做民营上市公司,这部分筹码就不可控了。”

其实早在2016年,千亿级市值的广汽集团就曾遭到“骄龙系”旗下6个资管账户的操纵,事后该案还被广东证监局作出行政处罚。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通客车背后的部分国有股东已在逢高减持。

例如中通客车第二大股东山东国投在7月12日至19日内合计减持1778.7万股,占中通客车总股本的3%。

以山东国投减持期间,中通客车的日均收盘价22.93元推算,山东国投此次减持累计变现金额高达4.08亿元,这意味着山东国投客观上亦成为中通客车“过山车”行情中的受益者。

但前述私募人士看来,控股股东以外的非国有机构股东,更有可能成为摸排疑似市场操纵行为的线索。

“假设存在市场操纵,国有股能定住一部分筹码,还有一部分筹码可能需要一些外部机构来‘配合稳住’。”上述私募机构人士指出,“近几年针对这类‘博傻’模式查的比较严,敢这么做的不多了,但仍不排除有人会铤而走险。”

中通客车背后并非缺少私募股东的“驻扎”。

2020年至2022年一季度末,位于深圳的私募机构齐兴资产连同旗下不少于三只契约型私募产品齐兴汇泽长盈、齐兴海济天明、齐兴云海汇通,共计4大持股主体已跻身中通客车的前十大股东行列,合计持股比例达2.60%。

但齐兴资产并不是一家主打权益的私募管理人,相反其主要从事债券及量化投资,当前管理规模约为40亿元,中基协数据则显示,齐兴资产全职员工19人,旗下处于运作期的产品多达41只。

其中,作为总经理霍楠曾在港资机构供职;作为副总经理的陈泽坤此前曾在中国银行、银河证券供职,入职齐兴资产前曾在梁宏的希瓦资产担任华南总部副总经理;担任合规风控负责人的裴盈曾创办CTA公社,但在其加入齐兴资产后该平台已被注销。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还有饶华明、张寿贤、郑竟国三名自然人位列中通客车前十大股东,三人合计持股比例达1.94%,其中郑竟国的进入时间为2022年一季度,“精准”买入于中通客车股价拉升的前夜。

“不见得一定是‘显名股东’参与,因为太‘扎眼’了,也可能使用杠杆资金分散在几个不同账户来实施一致行动。”该人士进一步指出,“但在排查过程中,一些流通股大股东、近年的新晋买入账户都有可能会被问询,并需要解释买入相关证券的原因和合理性,同时还会配合大数据系统来对关联异常行为进行比对排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