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 银科的碳中和投资指南

哪些产业有机会?

“双碳”激动人心的标语正变得无处不在。然而,有时它就像“地球担当”这本宏伟之书的一个万能封面,让人不确定翻开后是否真的写满了有意义的诗篇。

“双碳”和“我”又有什么真实的关系呢?

这个时候钱总是最灵敏、可靠的连接器。金融投资界的活跃者们早已跃跃欲试,伸出“金手指”去触碰这本天书的字里行间。

一级、二级市场都是他们的狩猎场。

自2020年顶层提出“双碳”目标后,国内一级市场仅在2021年的碳中和投资规模就超过600亿,累计规模已超过2000亿,到2030年预计接近30万亿;

中证内地低碳经济指数区间最大涨幅达到了113%,催生出一批涨幅超10倍个股,市值超万亿个股也现身其中。

在近期发布的年度投资策略报告中,针对这些闯入气候投资迷宫的参与者,银科金融研究院第一次花费浓彩重墨写下了漫游“指南”。

碳中和产业群

根据银科金融研究院的这份“指南”对未来GDP年均增速、财政绿色投资年均增速以及绿色投资占GDP比例做出假设,测算得出未来近40年国内民间绿色投资资金缺口约为3.26万亿元/年。其中,2030 年之前以及2030-2060年的年化资金缺口分别为2.7万亿元/年和3.45 万亿元/年。

“具体到投资层面,二级市场投资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光伏、风电、绿色建筑等发展期和成长期产业为主,一级市场投资则以新型电力技术、CCUS等成长期和萌芽期产业为主。”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兼金融研究院院长夏春对华尔街见闻表示。

电力能源、工业、交运、建筑和农业五大部门是中国碳排放大户,其中电力能源和工业部门占了60%以上,“能源转型+电气化”是关键板块转型的核心。

而CCUS则是指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根据“指南”,当前碳达峰阶段,主流技术探索方向包括低碳发电 (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 )、能源互联网、电气化、储能等;到快速减排阶段末期,随着零碳技术的渐趋成熟,碳捕集与封存、生物质等技术将会逐步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观察到,累计被投企业数量已经接近了千家,这些被投企业多集中在天使轮/A轮/B轮阶段,具体投资方向以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以及电动汽车、智能电网、节能提效技术等为主,合计投资规模占比达到了九成,现代农业、低碳材料、资源回收利用、负碳技术等也是机构投资者比较关注的领域。”在独家回应华尔街见闻时,夏春解释道。

交通运输方面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强化公共、共享和智能交通也是碳减排的另一个谜底:到205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100%替代率,并且提升智能驾驶及智能交通的技术水平。

目前交通运输部门占中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 12%,其产生的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道路机动车辆,占比接近 80%。具体到技术层面,为提升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当前业内的主要技术攻克方向在于动力电池方面,例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发,预计在未来5-10年内有望实现商业化。

“高性能建筑材料、可再生能源和先进热泵技术所构建的零碳建筑也值得关注,现在建筑领域碳排放总量占比约在6%左右,叠加能源消耗中涉及建筑部门的碳排放量,合计在20%左右。”银科金融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部资深行业研究员胡昱琳补充道。

她也是这份碳中和投资指南的主笔人。

帮助在建筑运营阶段实现碳减排的先进技术中,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被特别指出是较为可行的方案。

按照表现形式不同,BIPV 产品可以分为建材型和构件型两类,其中建材型 BIPV产品是指将光伏电池融入建筑材料中,主要应用形式为光伏瓦片,代表企业为特斯拉、瑞科新能源等;而构件型 BIPV 产品是指将光伏组件融入装配式建筑构件中,主要应用形式包括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代表企业为隆基新能源、晶科能源等组件厂商。

“指南”还提到关注低碳农业领域。横向对比看,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农业国,农业碳排放量始终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总体肉类消费量约占全球消费量的 25%,消费量绝对值超过美国与欧盟总和。

人造蛋白等低碳产品培育是该领域的主要机会所在。据统计,2020 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达 68 亿美元,预计到2025 年可增长至 20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25%。

当前,全球人造蛋白市场规模还不超过200 亿美元,根据BCG和Blue Horizon Corp测算预计到 2035 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 2900 亿美元。

当前,国内植物蛋白领域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豌豆分离蛋白为主,其中大豆分离蛋白因中国是大豆主产国,行业参与者众多,代表性企业包括双汇集团、禹王集团、三维大豆蛋白等;豌豆分离蛋白企业则主要集中在山东省,代表性企业包括双塔食品、东方蛋白、健源食品等。

中长线逻辑

胡昱琳认为,尽管当前低碳领域的投资热度已经很高,但碳中和其实是一条中长期投资逻辑线,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看好碳中和产业的长期投资机会,分阶段来看,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之前,中国为兼顾整体经济的发展,其实更多会通过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并行发展的方式来稳步推进碳减排,相关产业投资不会过于激进,而在2030年之后,双碳产业才会真正迎来快速发展和迭代的时代。”

她的观点认为,短期来看,一级市场的碳中和投资仍是PE/VC机构关注度很高的领域,但在当前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创投机构会更关注被投企业的技术实力和渠道拓展能力。

而二级市场方面,整体来讲仍然看好下半年由于下游需求释放带动的板块投资机会,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光伏、风电等。

数字显示,2020年9月22日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机构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建筑节能、环保等板块和相关个股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虽然期间受市场流动性限制影响有过短暂的回调,但自今年4月底以来,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建筑节能等板块持续受到资金追捧,反弹幅度均超过30%。

“碳中和相关板块带动估值已经提升至历史中位数之上,未来短期内虽仍存在一定上涨空间,但也要警惕估值快速回升后相关板块的短暂回调风险。当前位置建议投资者在板块有所回调后择机进入。”胡昱琳提醒道。

对于散户,她更倾向于建议通过机构参与投资。
“由于碳中和涉及的产业较多,并且当中不乏一些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对于散户来讲,投资的难点主要在于细分领域过于繁杂、分散,研究难度较高,并且短期板块轮动也较快,对交易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散户可以适当参与一些碳中和相关的基金、ETF、FOF等产品的中长线投资。具体标的方面,比较建议关注各个细分赛道有比较确定性盈利能力的龙头企业。”她如是说。

海外的机会

对于“碳”这样的全球资产,出海淘金也是一条赛道。放眼全球,当前推动碳中和进程较快的当数欧洲。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于去年公布2030战略,计划于2030年将纯电动车型的占比提升至50%,到2040年所有在售新车接近零排放,并最迟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除新能源汽车外,在优越的日照及风力条件下,欧洲分布式光伏和风电产业发展同样非常迅速。今年5月,欧盟发布“RepowerEU”能源计划,提出将“减碳55%”政策组合中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从40%提高至45%,相对2021年提升23个百分点,预计2022-2027年将新增超2000亿欧元的投资,尤其利好光伏和风电板块。

“其中,中国是欧洲光伏组件的主要出口国,出口规模占中国总体光伏组件出口规模的近一半,未来随着该项能源计划的实施,欧盟光伏组件的进口需求将会有显著提升,预计增幅将超过50%。”胡昱琳对华尔街见闻分析。

此外,“指南”还指出,欧洲碳交易市场亦是全球成熟、交易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市场,交易品种以碳期货为主,过往在欧盟碳权市场改革、MSR机制实施以及天然气价格飙升推动下,欧盟碳价涨幅巨大。

据悉,2021 年底,全球已建成的碳交易系统达24 个,覆盖全球约 10% 左右的碳排放量,其中较为活跃的碳金融市场包括欧洲EUA、美国RGGI等。其中,欧洲 EUA 是全球首个碳交易系统,涵盖欧盟成员国半数以上的CO2 排放量,碳价由 2018年初的不到8欧元上涨至90欧元,增长近12 倍。

“相对欧美,中国的全国性碳交易系统 (CEA) 起步较晚,当前碳价维持在 60 元左右,仅为欧洲市场碳价的1/10,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也是很值得关注的机会。”胡昱琳表示。

夏春则提醒注意通胀带来的影响。在他看来,过去两年对投资影响最大的关键词就是通胀,而影响全球通胀走势的因素很多,大部分讨论聚焦在疫情冲击、逆全球化、中美竞争和俄乌冲突之上,这些都和过去低通胀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全球对减碳计划的执行,特别是对传统能源和大宗商品开发和生产的一些限制,造成供应短缺,也是目前通胀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俄乌战争带来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因此即使全球收紧金融条件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未来通胀仍然可能保持在相对高位。”

“这可能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各国对减碳目标的调整,一个是新能源行业加速发展。这两者都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变化,‘双碳’产业的发展将会是未来影响市场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夏春对华尔街见闻强调。

据他介绍,银科金融研究院成立的目标是对内为集团和各事业部发展提供研究咨询与决策支持,为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发展赋能,为投资者提供“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和资产配置研究。

因此去年底成立的时候,集团就考虑对一些重点行业进行深度研究,包括中国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实现路径,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路径,“双碳”目标下的产业发展变化以及投资机遇等,4月以来加快了对碳中和相关投资策略的研究步伐。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