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月经历对华贸易逆差,令韩国开始商讨应对措施。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8月3日邀请各领域专家举行“韩中通商战略咨询会议”,讨论韩中经贸合作成果和发展方向。目前韩国多个主要产业同中国同时存在合作和竞争。专家表示,整体上看韩国制造业水平较中国稍有优势,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在提升同时产业体系更完善。未来中韩贸易应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持续逆差创纪录
韩国“NEWS 1”网站8月3日的报道称,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安德根当天出席韩中通商战略咨询会议时表示:“在最近外部大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创造一个韩中两国企业能够稳定贸易和投资的环境至关重要”。安德根称,为进一步扩大韩中企业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两国贸易主管部门应该主导形成官方和民间沟通渠道,更大程度利用好中韩自贸协定(FTA)。与会专家们表示,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国确立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两国经济和产业网紧密相连,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并推动更加实质性合作。安德根表示,最近利用WTO部长级会议的机会与中方见面,同时也与韩国驻华大使接触,希望进一步强化两国间企业之间的沟通,下步韩国政府将确立新的强化对华产业合作政策。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8月1日称,7月韩国对华贸易收支出现5.7亿美元的逆差。继5月和6月相继出现10.9亿美元和12.1亿美元的逆差后,韩国对华贸易连续3个月出现逆差。这是自1992年8月至10月以来,韩国对华贸易首次连续3个月出现逆差。7月韩国贸易收支出现46.7亿美元的赤字,这是韩国时隔14年再次出现贸易逆差。
出现竞争力担忧
《韩国经济新闻》报道称,由于中国的技术竞争力正不断提高,市场上仍然出现了韩中贸易有可能陷入结构性逆差的忧虑。从整体贸易来看,以韩国10大出口品种为基准,自上月1日至25日对华出口额仅半导体增加了10.9%,其余品种则停滞或减少。与此相反,主要品种自华进口额则大幅增加。纤维、半导体、普通机械、电脑等主要产品进口额都呈现增加趋势。
报道称,韩国政府认为,对华贸易赤字是中国经济放缓和中国上半年部分城市疫情导致的。但随着中国的技术发展和中国内需市场的培育,人们日益担心韩国的对华出口竞争力是否正在从根本上下降。
2022年上半年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市场面临中国企业竞争,全球份额大跌。韩联社8月2日的报道称,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当天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韩国三大汽车电池制造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同比大幅下滑。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等三家韩企的全球市占率同比下降9.1个百分点为25.8%。相比之下中国厂商全球市场占有率大幅增加。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同比上升6.2个百分点达34.8%,位居第一;比亚迪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达11.8%,排名第三。SNE方面分析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企带动整体市场增长,进入前十的中企均实现三位数的高增长。
贸易格局或迎来调整
“到底是中国市场有问题还是韩国制造竞争力有问题?”《韩国经济》8月3日的报道对此发出疑问。7月27日韩国国会对政府质询期间,总理韩德洙关于“很难期待韩国对华出口再创辉煌”的说法再次引发媒体大幅报道。
韩媒称,韩国在时隔28年后连续出现对华贸易逆差,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韩国对华出口的88%是中间产品,有声音将逆差归咎于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然而在6月份中国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新高。无论是韩国整体的贸易逆差还是对中国贸易逆差,更合理的解释似乎是韩国出口竞争力和出口结构出现问题。
《韩国经济》报道称,韩国对华出口出现问题是韩国产业能力的问题。三星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但在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0.4%。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年销售汽车2650万辆,但作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的韩国,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已经从高峰期的10%下降到1%。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是韩国产业竞争力出了问题。
韩国被认为是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强国,但这已经成为过去。韩国信息通信企划评估院调查显示,韩国引以为豪的ICT领域在2018年被中国超过且差距正在扩大。在ICT的8大领域中,韩国仅占据了物联网(IOT)领域的相对优势,而在其余7个领域中,中国均占据上风。许多韩国人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韩国已经丧失在钢铁、化工、机械、造船、家电、汽车等传统产业的对华优势地位,如果在新技术领域落后于中国,韩国成为中国生产基地的可能并非不可想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8月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在逐步提高,同时整体的规模竞争力上去了,这种情况下中韩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可能是一种趋势。目前韩国制造业水平整体稍领先于中国,但两国贸易的情况并不完全同发展水平相关。
“贸易机会既要看水平又要看规模,可能一方制造业水平高,但总量拿不出来。”白明表示,中国的产业链规模更大,产业体系也更完整。未来中韩两国的合作不仅看规模,而且要看相互之间的互补程度,特别是产业链对接的过程中,应该取长补短,各自发挥各自的长项,双方都可以从对方的发展中获得自己的红利,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
本文作者:张静 王冬,本文来源:环球时报,原文标题:《连续三个月逆差,韩政商热议对华贸易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