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消费,复苏到什么程度了?

国联证券认为,从消费复苏角度分析,滞涨类行业具有更大的疫后复苏空间,建议关注重点关注保险、教育、通信服务、互联网电商、白色家电、服饰家纺、航空机场和影视院线相关投资机会。

疫后消费复苏被市场寄予厚望,那么当前消费复苏进展如何?

国联证券分析师张晓春、吴诚在周二的报告中,通过对比细分行业关键指标与疫情之前2019年的数据,观测吃穿住用行、学乐安康美等各行业的复苏程度,并通过与股价表现比较寻找滞涨行业。

以下摘自该报告:

总体社消零售:餐饮不及商品零售;农村复苏不及城市

2022年前6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0431.7亿元,整体上好于2020年,但弱于2021年,相较于疫情之前的正常年份2019年增长7.8%。不过这一增速明显弱于GDP的增长,2022 年上半年GDP现价相较于2019年增长23%。可见,消费在整体经济中依然较弱。

另一方面,内部结构呈现出较大分化,社会消费品从品类看分为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2021年两者分别占比89%和11%;按区域看分为城镇和乡村,两者分别占比87%和13%。从结构看,商品零售好于餐饮收入,城镇复苏好于乡村消费复苏。

食品饮料(吃):整体持续增长,白酒消费尚未恢复

食品消费持续增长 

2022年前6个月,食品制造业企业累计营业收入12490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38%;2020年和2021年也分别在上年基础上实现了3%和35%的增长,尽管疫情期间食品行业消费增长有所放缓,但整体上仍然处于较快的增长状态。

白酒消费尚未恢复

2022年前6个月,白酒产量375万千升,较2019年同期下降5.7%。相较于食品行业必需品消费的持续增长,白酒消费受疫情冲击更大,2022年白酒生产量较2021年全面回落,白酒消费尚未恢复。

纺织服装(穿):修复进行中,但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

用纺织服装行业的营业收入代表行业消费情况,2022年前6个月,纺织服装、服饰业营业收入累计值为68845亿元,较2019年约下滑10%。事实上,2020年,整体纺织服装销售收入全年下滑约15%,2021年小幅修复,2022年继续呈现微弱修复态势,但至今仍未恢复到2019年水平。

房地产消费(住):商品房销售不容乐观

2022年前6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6.89亿平米、销售金额为6.61万亿元,两者分别较2019年下滑9%和7%。基本与2020年疫情时较为接近。销售额降幅小于销售面积降幅,表示与2019年相比,房价依然有上涨的可能性。

此外,虽然与2019年相比,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呈现个位数下滑,但与2021年相比,2022年前6个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大幅下行22%和29%,可见,从边际和趋势上,房地产销售并不容乐观。

(用):汽车、家具、家电、消费电子、通信服务

汽车整体低迷,但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

2022年前6个月,汽车销量总计1206万辆,较2019年同期下滑6.6%,虽然汽车整体销量低迷,但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2022年前5个月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259万辆,是2019年同期的4.1倍,即便和2021年同期相比,也高增了2.2倍。在行业销量高增下,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二级市场最强赛道之一。

家具:疫情冲击影响较大,销量不佳

前6个月,家具行业零售额为729.6亿元,较2019年同期下滑了近19%。作为耐用消费品,家具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在疫情较为严重的2020年和2022上半年销售同比变动基本都为负值,家具类产品消费恢复缓慢。

家电:依然维持增长

前6个月,大家电销量8989万件,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近40%;前6个月,销售额总计840亿元,较2019年同期更是增长了57%。可见大家电较疫情之前实现了较高的增长。

消费电子:市场整体低迷

以消费电子行业中市场规模较大的智能手机为代表。前6个月,智能手机出货量13367万部,较2019年同期下滑25%,在疫情肆虐的4月和5月份降幅更是达到了49%和43.5%。2022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四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值,市场状态低迷,恢复还需时间

通信服务: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增速放缓

2022年前6个月,信息服务业务收入4312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6.4%。通信服务业在疫情期间仍然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可能由于疫情导致的线上通讯及信息服务需求的增加,随着疫情的常态化通信服务增长逐渐放缓。

交通出行(行):人员出行显著下降;货物运输相对顺畅

货物周转量略升;旅客周转量较疫情前大降65% 

疫情对物流的影响相对较小。2022年前6个月,货物周转量总计108261.06亿吨公里,较2019年同期增长10%;前6个月,货运量总计243亿吨,较2019年同期下降1%。货运量基本处在与2019年持平的位置。

相比较而言,疫情对人员出行冲击明显。前6个月,旅客周转量为6049.13亿人公里,相较2019年前6个月大幅下降65%。可见疫情对人员出行造成了显著冲击。不论是出行人次还是单次出行距离或对客运周转率产生较大影响。

这从民航客座率上也可见一斑,2022前6个月民航客座率均值仅为62.9%,较2019年同期下降23.6%。

在人员出行方面,即便是市内交通影响也较大。前6个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总计为91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下降20%。

旅游出行降幅过半;酒店入住率降幅超30%;免税行业维持增长

旅游作为非刚需出行,这部分需求受疫情影响同样显著。2022年二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为6.25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下降51.9%,降幅过半。2022年前6个月,酒店平均入住率仅为45.3%,较2019年同期下降29.1%,酒店入住率降幅低于旅游出行人数的降幅,或主要由于酒店中包含部分商务出行相对刚性的需求。

虽然旅游市场遭受疫情影响,旅行零售渠道受阻,但免税行业却呈现一枝独秀特征。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免税行业销售额分别为134、275和495亿元,维持持续高增态势。2022年一季度也达到147亿元,单季度已超越2019年全年水平。

全球旅行受到限制,中国的出境游客呈现回流,旅行消费重心逐渐转移至境内,与此同时,离岛免税经过多次政策助推,2018年,额度从此前1.6万元提升至3万元,2020年7月,额度再次提升至10万元,且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规定。政策红利也成为行业销售额增长的主要推力。

教育(学):教育文化业务消费存在较大下行压力

2022年前6个月,我国居民平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1037元,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水平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上半年的人均消费支出相较于2021年下滑7%,受新一轮疫情的影响,和宏观经济运行不理想的大背景下,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

传媒娱乐(乐):电影大幅回落;游戏稳健增长

上半年,电影票房收入仅为172亿元,较2019年大幅下降45%,且考虑到春节期间2月份票房收入就达到104亿元,仅较2019年下降7%,其余月份的降幅更加明显,如疫情较为严重的3、4、5月份,电影票房收入较2019年同期降幅分别高达78%、88%和81%。

2022年前6个月,游戏销售收入1478亿元,这一数值与2021年同期略低2%,高出2019年30%。可见,近两年虽然游戏受到政策较为严厉的打压,但游戏行业却依然能够维持正增长,这或一方面因为出行减少,居家娱乐时间增长,另一方面也与游戏行业本身的“致瘾性”特征有关。可以观察到的是,游戏行业虽然行业收入持续保持正增长,但是股价指数却较疫情之前大幅下降超 30%,国联证券认为游戏行业在股价和基本面之间或存在较大的错配。

保险(安):基本面稳定指数大幅回落,二者存在错配

2022年前6个月,保费收入累计28481亿元,较2019年增长11.5%,与2021年基本持平,事实上,即便在疫情较为严重的2020年,保费也保持着正增长。

保险一方面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甚至疫情反倒提升了居民的保险意识。此外,我国当前保险深度和密度均远低于全球水平。如保险深度方面(总保费/GDP),2020年,中国仅为4.47%,而全球平均达到7.4%,北美更是高达11.8%;保险密度方面(人均保费),2020年,我国仅为466美元,全球平均为809美元,北美更是高达7270美元,中国保险密度仅为北美的6%。可见保险行业长期成长空间依然较大。

但另一方面,保险指数自2020年初以来大幅回落47%,同期沪深300上涨4.28%,保险行业远远跑输大盘,而随着指数的回调,保险行业市净率跌至10年来1.37%的低分位水平。国联证券认为保险行业基本面与股价之间或也存在较大的错配。

医药(康):受疫情影响较小,医药消费或出现较大增长

2022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营业收入为1400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4%,与2021年相当;2020年上半年医药企业收入受疫情影响出现下滑,同期下降9%。尽管今年四月份医药企业也受到疫情冲击,但医药企业收入并未出现明显的下滑。

化妆品(美):复苏势头强劲

2022年前6个月,化妆品行业零售收入190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30%;尽管在4月份受疫情冲击化妆品销售额急剧萎缩,但仍高于疫情前同期水平,并且5月份后快速恢复,6月的销售额较19年同期增长更是高达60%。

通过比较吃穿住用行学乐安康美十大行业细分领域关键指标与疫情之前2019年数据(行业基本面)和行业指数涨幅,国联证券把上述细分领域分为滞涨行业、均衡增长行业和超涨行业三大类,从消费复苏角度分析,滞涨类行业具有更大的疫后复苏空间,建议关注重点关注保险、教育、通信服务、互联网电商、白色家电、服饰家纺、航空机场和影视院线相关投资机会。

本文观点主要来自于国联证券研报《当前消费复苏进展如何?——国联策略思考系列》,作者:张晓春、吴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