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专栏 | 玻璃缸里的大象:腾讯公益真探实践

今天是国际大象日,去年从西双版纳出走的亚洲象早已回归家园,然而关于人与象的冲突却成为新的议题。这一次,NGO、公众、腾讯公益又会怎样应对呢?

自从去年几只亚洲象悠哉悠哉地离开了雨林的家园,旁若无人地走上公路,这些聪慧、憨态的庞然大物就成了动保界的旗舰物种。

然而,在西双版纳州芭蕉林深处的支龙村,基诺族人、护林员李荣徐却心有余悸。一天,一只落单的大象深夜来访,趴在农舍窗沿,侦查有没有夺门而入的必要。

“我们都躲着不敢出来,心都在颤抖。”李荣徐告诉华尔街新闻,带着失望离开的野象发出悲伤、浩大的啼鸣,整晚回荡在村庄。

早上查看,村民们才发现象牙在门边剐蹭留下了一个月牙状的印痕,附近的庄稼地一片狼藉。

▲ 李荣徐在展示来村里“捣蛋”的亚洲象

当华尔街见闻奔赴现场,路边的大团象粪已经长出了蘑菇,这个紧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管护所的村子围上了防护撞击的弱电网,李荣徐的手机里也安装了乡政府开发的预警APP;某家商业保险公司的理赔专员则在忙着给农作物定损。

▲ 大象和人类的生活边界变得模糊

而更大的变化似乎是一个名为“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的公益环保机构的介入。为了缓解人象冲突,该机构正在为村庄筹款设立“大象食堂”。

这听起来是个有趣的创意:给野象“做饭”,将它们留在食材丰富的桃花源,而不必觊觎人类的领地。可是方案真的可行吗?这个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公募的公益项目计划怎么做?真实执行效果又如何呢?

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腾讯公益平台捐赠人李彦琪作为“公益真探”,飞跃半个地球,成了这个偏远村落的特殊访客。

大象食堂

对于雨林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张锡炎来说,大象食堂项目的底层逻辑是清晰的:人类放下猎枪后,野象数量从100多头增加了一倍,天然雨林却因为橡胶、砂仁等经济作物的挤占缩小了面积。

“大象的食物主要是草本、禾本植物,现在树木太过密集,让林下可采集的食源变得稀少,所以大象在保护区待不住了。”

在第一座试验食堂所在地小田坝村,基金会用1.5元/平方米的价格永久回收了280亩过耕地,通过种植大象爱吃的食物来打造食物源基地。

▲ 小田坝村的大象食堂1.0项目实验地

而在支龙村,食堂计划迎来2.0版本。张锡炎提供的为期8年项目规划书显示,整个执行操作的逻辑是相似的,只是2.0版本更鼓励恢复西双版纳的山地民族沿袭千年的轮耕轮歇的种植方式。

不过,普通公众的意识中,这套宏大的大自然叙事带来的逻辑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认知门槛,还因为不可触碰的虚拟性和遥远性容易造成监督的模糊地带:“捐出的钱能让野象过得更好吗?”“项目执行方真的可靠吗?”

信息复杂而混沌,大象并不必然住在透明的“玻璃缸”里。

“透明度审视”是所有公益立项的“元命题”,确实因为互联网虚拟公益时代的到来而增添了不确定性。作为第三方劝募平台,腾讯公益今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请派“真探”奔赴实地考察,弥合项目方和捐赠人之间的信息缝隙。

“真探”的诞生

在加拿大就读地理、商科双学位的李彦琪偶然发现了由腾讯公益发出的“公益真探”的招募公告。

“公益真探”由腾讯公益联合恩派公益共同发起,招募100位长期关注公益的捐赠人、志愿者, 其中包括媒体、研究人员、互联网从业人员、艺术家等不同身份的公众,力求以客观、中立的视角记录真实的公益进展。

“我曾在四川平武县的大熊猫栖息地调研过黑熊、水獭等野生动物偷吃蜂蜜、家禽的情况,在‘人兽冲突’的议题上算是有一些经验的。”00后、自称“地球卫士”的李彦琪能胜选或许和她过去在多家环保领域公益组织的实习经验不可切分。

腾讯公益平台的未来升级方向,是从筹款平台升级成为公益用户服务和参与平台。公益真探计划就是在平台升级背景下的新尝试。
“腾讯公益平台希望能够连接公众的善意,通过数字化透明工具,让善意有回响。”腾讯公益平台产品负责人刘琴对华尔街见闻表示。在她看来,真探的存在可以链接不同角色参与公益,公益的真成效、真方法、真价值都会在第三方视角的审视下得以浮现。

观察者注意到,互联网公益对透明度的要求正在变得越来越高。一位长期参与月捐行动的捐赠人告诉华尔街见闻,互联网公益比传统线下大额捐赠更突出的特征,在于捐赠者对自身角色认同的转变。
“过去传统的捐赠只是为了某一瞬间的情感表达、情绪挥洒,但现在我对自己的行动究竟有何效果产生了更深的期待。”

互联网基因让腾讯更能敏锐捕捉到这些网络“原住民”的心理诉求。互联网离散、去中心的底层价值观与公益机构的运营模式是天然契合的,网民在网络社会能够对喜欢、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由此形成了虚拟的公共话语空间。

而在这个空间中,人们显然更加强烈地呼唤自我性、要求参与感。“公益真探”正是这种心理诉求的凝结。

评估框架

不过,对于要在5天内严肃“解剖”一个机构及其项目的任务,李彦琪倍感压力。
“公益真探的要求是思考一个‘最好奇的问题’作为整个行程的主旨,并希望我能保持观察、发散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提供了很多资料,包括‘真探’项目组、雨林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同事们的会议记录,机构发起的公益股东人大会视频,也及时在我和基金会执行人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她如是说。

▲ 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召开公益股东人大会

值得一提的是,公益股东人大会是腾讯公益今年关于透明度建设的另一个倡议,仿效上市公司的治理规则,每一个为腾讯公益平台上的项目捐款的爱心网友,都能成为该项目的“公益股东人”,由项目方在线上面对面答疑。

出发前,公益真探项目组提供了一份公益项目综合评估表作为参考,李彦琪在参考后设计了一个自己的评估框架,“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短暂的探访中获取真实的信息,并针对具体场景做出评估。”

公益当然不只是情怀贩卖和道德感染,身为“真探”,她将评估的目标设定为机构愿景和问题识别、透明度、效果执行、人员构架和对外关系几个维度。

“首先是要评估基金会是否有一个核心目标,识别需要解决且有能力改变的落脚点。”结合一些公益项目评估方法论,她的做法是查阅一些科学数据,论证项目是否有开展的必要性,并且思考能否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科学性和方法论方面的审查。

按照她的设计,针对所有公开披露的信息,例如财报、项目情况定期更新、项目开展前后报告等都需要一一审核。

“一个负责任的机构还需要积极关注建设与捐赠人沟通的渠道,自身人员的流失率、工作环境、薪资水平,机构管理的话语权分配,政府资源和传播能力也是我的评估点。”她对华尔街见闻介绍道。

求真之旅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信息干扰,确保调查的独立性,在李彦琪的整个实地探访过程中,和来自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的项目工作人员、受益者、参与者等多方,做了多维度的探访及沟通交流。

▲ 公益真探李彦琪探访大象食堂项目地

“他们向我提供了账目,我会负责核对每一个项目的支出是否和项目介绍上的金额相符,比如说项目支付给村民每亩一定金额的经费用于租地种植树木以修复雨林,这个记录我会在走访项目地村寨的时候向村干部核实。”李彦琪在巴飘、巴朵、小田坝、支龙几个项目地流连数日,来争取获得更多第一手信息。

“我也查看了项目的公募资格和中国慈善上的备案,确认了机构的合法性。如果要给机构的透明度打分,我认为是刚好及格,满足了腾讯公益平台的要求,但是对于项目的落实情况,我在很多平台都没有找到对应的项目反馈信息。”

李彦琪对华尔街见闻坦言,项目成果的核实还缺少能够量化的现成数据,“大象食堂建成后,到底大象有没有减少破坏,我认为还是需要可量化的指标去衡量成效,而不是通过对一个个村民个人样本的走访,这是未来公益真探的长效机制应该促成的目标。”

公益真探相关负责人则对华尔街见闻强调,李彦琪的求真之旅并不会在她离开西双版纳后结束,发现问题的下一步是推动解决方案。接下来的一年,项目组还会鼓励和支持真探和项目方坚持月度沟通,并由真探出具项目观察反馈及年度小结报告。

作为被探访方,雨林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张锡炎则用一个“真”字来概述此番感受:“真探是真的来探。公益真探代表公众发问,花了很大精力时间走访项目地,对项目现存问题提出了一些尖锐质疑,也提供了很好的反馈建议。”

据悉,作此次透明公益助力计划甄选出了符合标准的100家公益机构,为入选机构提供最高5万元的资助金及赋能培训作为机构透明度及公信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其中包括了支持公益机构定期召开公益股东人大会、与公益真探们共建长期的项目监督评估机制等;
而每位公益真探则可以获得开展实地探访的差旅补助,在“公益探长”的引导下参与公益议题学习,也将获得腾讯公益平台上的专属身份标签,可以在捐赠中为自己支持的项目获取更多配捐支持。

生态价值

“在‘99公益日’后,我们也会继续鼓励真探与项目的连接,会设计一些特别的资助。”公益真探相关负责人还对华尔街见闻透露。

而在李彦琪眼中,这种长效机制才是公益真探这种工作形式的最大价值点。“我很希望每个真探探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被收集,由工作组的‘探长’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沉淀出一个系统化的评估框架,这些横向的数据可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围绕公益真探形成价值生态。”

一项由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显示,传统的捐赠模式已经由捐赠方与受捐方之间分散的线性关系,转变为以捐赠平台为核心的多边网络捐赠关系。

一位有着十年以上经验的资深公益人对华尔街见闻分析称,在互联网的连接下,平台、政府、公益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等多边主体,其实是基于“平台”完成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通过互相协作共同创造了公益价值。

在商业领域,价值共创是指一个企业与其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是价值创造主体通过互动和资源整合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公益情境下,互联网公益平台生态圈中的不同公益主体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金、项目、信息等各类资源的交换与整合,这种生态渐渐改变了传统公益模式中单向、线性的运作模式,‘公益真探’这种形式也是在这种多边互动机制的基础上共创价值的。”上述人士如是说。

在“互联网+”背景下,公益信息平台的核心价值也被深度延申。最初互联网平台的价值是为传统的社会组织提供低成本、广覆盖的筹款、沟通和传播渠道,逐渐深化为通过数据积累形成大数据分析,为项目的设计和执行提供支持。

而腾讯公益真探的深层逻辑则是构建以公众为核心的支持和监督体系,来撬动公益最原始也最深刻的命题:公信力建设。

据悉, 目前100多位公益真探已经集结成功,与100家公益机构完成双向匹配,并将于8月启程,分别奔赴全国各个公益项目地,开展深度公益探行之旅。

随着真探的一次次出发,归来后的一次次沉淀,也许有一天,腾讯公益平台上的项目都会住进“透明玻璃缸”里。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