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等机构学者在《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最新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正在加剧地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人类六成病原体疾病因气候变化而加重。
卡米洛-莫拉等学者梳理了3213个与气候灾害相关、病原体明确的人类疾病真实案例。学者们将10种情况列为“气候灾害”,包括气候变暖、自然覆盖变化、海洋气候变化、强降水、风暴、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热浪、火灾。一方面,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已成为科学家的共识。另一方面,人类致病性疾病(例如细菌、病毒、动物、植物、真菌等引起的疾病)和传播类型也日益受到气候灾害的影响。
温室气体持续排放对地球系统的气候危害
研究显示,在375种影响人类的病原体疾病中,有218种(58%)因气候影响而恶化,包括炭疽、霍乱、疟疾、莱姆病、西尼罗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等;有277种疾病由于至少一种气候灾害而加重,54种疾病有时因气候灾害而加重,仅有16%的传染病因气候变化而减少。
气候灾害加重的疾病与全部报告感染性疾病的对比
文章详尽揭示了气候灾害致病的1006条“独特途径”,其中,气候变暖是影响疾病最大的、牵涉最多的单一气候因素。研究具体指出,不同气候灾害所致的病原体疾病数量不同,分别为:全球变暖致160种疾病,强降水致122种疾病,洪水导致121种疾病,干旱造成81种疾病,风暴(台风)与71种疾病有关,土地覆盖变化带来61种疾病 ,海洋气候变化致43种疾病,火灾引发21种疾病),热浪致20种疾病,海平面上升与10种疾病有关。而且,这些疾病均被发现与以下致病因素相关:病毒(76种疾病) ,细菌(69种疾病) ,动物(45种疾病) ,真菌(24种疾病) ,单细胞动物(23种疾病) 及植物(12种疾病)等。从传染源来看,主要通过媒介传播的病原性疾病有103种,涉及水传播的疾病有78种 ,空气传播的有60种,直接接触传播的有56种,食源性传播的有50种。
气候灾害加重的病原性疾病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气候变化带来地表平均温度升高,全球气候系统状态紊乱,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且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一些地方可能更易遭遇高温热浪,一些地方可能更易发生强降水和洪涝灾害,而另外一些地方更易出现台风、干旱和野火等。未来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已在科学界得到共识。
黄存瑞教授说,气候变化加剧传染病疫情发生有多种原因。全球变暖使得部分病原体的繁殖、成长生命周期加速,加速病原体快速适应环境,并增加其变异速度;地球变暖后,很多物种开始向北迁移,另外野生动物原有栖息地丧失,或扩大栖息地范围,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可能有交叉,人类暴露在新型病原体的几率增加;冰川冻土的融化,远古病毒也可能释放出来;洪涝灾害导致大量垃圾和淹死的动植物,容易出现水源性疾病的传播流行。
研究者预测,在气候变化的持续恶化下,预计到2070年,至少会发生1.5万次新的跨物种病毒传播。未来50年内,从动物跨物种至人类的新传染病风险将升高,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专家指出,研究提示我们,未来要加强气候变化与疫情风险的监测预警,加强气候变化导致传染病流行增加的传播规律研究,全球各国都应该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抑制全球气候加速变暖,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对于大众来讲,要增强自身免疫力,营养均衡,坚持锻炼,关注天气变化信息,减少环境风险因素的暴露,提前做好健康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植物。
本文作者:李珍玉,来源:环球时报,原文标题:《气候灾害更致命的警告:58%人类病原体获得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