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大厂“水土不服”?格林基金“权益类舵手”连续交棒在管基金

隔行如隔山

在期货业做得风生水起,却难将“辉煌”复制到基金业中。

作为国内首家期货、地产双股东背景的公募机构,格林基金在基金征途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近两年在权益类基金上更是频频“摔跤”。

这是为何?

最新的人事调整,是否是格林基金为此做出的努力?

权益“舵手”屡屡卸任

9月21日,格林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李会忠将从管理的格林创新成长混合离任,该只基金将由王振林和宋宾煌接任。

这不是李会忠年内首次离任在管基金。4月15日,格林伯锐灵活配置成为他在格林基金的离任的首只基金。

至此,曾是格林基金当家权益基金经理的李会忠,已把手头的6只基金中的2只,移交了出去。

调整并不奇怪

从李会忠的基金业绩看,格林基金做出调整似乎并不奇怪。

Choice统计显示,李会忠在格林基金管理产品两年多来,任职收益最高7.58%,有两只收益-26%以上(截至9月下旬),难言胜任。

启用“白纸”新人

在引入的骨干暂时没有表现之时,格林基金大规模使用新人似乎也无可厚非。

Choice统计显示,格林基金现有基金经理11人,6位是权益类基金经理。

除了李会忠和刘冬外,其他4人王振林、宋宾煌、张洋和刘赞都是近半年招聘进来的“新人”

在接任李会忠的格林创新成长之前,王振林和宋宾煌的公募基金管理时长为“0天”。

张洋和刘赞所管理的首只基金也都来自于格林基金,其中张洋上任的时间是174天,刘赞是44天。

初生牛犊能否“一拳打得百拳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观察。

隔行如隔山

格林基金的股东“硬件”其实并不算弱。

格林基金的董事长王拴红是妥妥的“期货大佬”,曾任格林期货董事长,目前还是格林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6年,格林基金的成立开创了房地产公司独资拿下公募牌照的先例,由河南省安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发起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王拴红本人是安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最大股东,股比占有约63%。

但这样的双背景依旧没能让格林基金“异军突起”,细细想来颇有意味。

事实上,另一家期货背景的公募南华基金也表现平平,强大的期货运营背景似乎都没能帮助旗下公募实现快速飞跃。

差异的“基因”

有观点认为,不同的金融子行业之间,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往往也有不同之处的历史沿革和运作基因,这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基因差异”。

目前看,国内公募机构最适合的股东类型似乎是内资证券公司和内资银行,其次是内资实业公司和内资信托,再次是外资金融机构,再再次是保险机构和期货机构

以目前的公募前十大基金公司而言,几乎清一色是当年由证券公司主发起的,只有天弘的早期主导股东是信托。

当然,后者之所以有超常规发展契机,还是因为蚂蚁接盘了大股东。

回到期货系公募机构看,这种股东带来的基因似乎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从市场交易机制看,格林熟悉的期货市场,和国内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战场——证券市场,有比较大的差异。

从人员积累和经营模式看,期货业总体是比较集约型的发展模式,而公募基金则承袭券商投行的研究业务的高举高打模式。

诸如此类的不同都导致了期货系基金公司,与证券基金公司之间的十分明显的发展“鸿沟”。

后者要如何克服,闯出一条新路,还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