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周一,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20%。
央行公告表示,为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
公告发布后,一度跌破7.16关口的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反弹,一度收复7.15关口。
调整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本轮人民币贬值后央行第二次出手。此前央行宣布自2022年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至6%。
为何调整?
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被市场视为外汇市场“自动稳定器”工具。一般来说,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与人民币升贬值预期密切相关。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
经此次调整,如果某银行上月远期售汇签约额为100亿美元,则这个月需要向央行缴纳20亿美元的准备金,一年后央行会原封不动还给银行。而调整前,银行则不需要缴纳这笔钱。
对于此次调整,市场普遍认为,上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准备金率,意味着要求金融机构按其远期售汇签约额的20%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相当于让银行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亏损计提风险准备,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行为,属于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这将提高银行远期售汇成本,降低企业远期购汇需求,进而减少即期市场购汇需求,有助于外汇市场供需平衡。
征收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始于2015年“811”汇改之后,也被称之为中国版“托宾税”。当时人民币出现贬值,央行在当年8月底出手,要求自2015年10月15日起,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向央行缴纳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随后成为央行调节外汇市场的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