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燃气股开盘领涨,德龙汇能一度涨停,九丰能源、凯添燃气、首华燃气等纷纷冲高。
消息面上,据环球网报道,“北溪”天然气管道系统遭到破坏,受此影响,英国天然气期货周二涨超33%,欧洲大陆天然气基准期货也涨超21%。
欧洲扛得过这个冬天吗?
资料显示,自俄乌冲突以来,欧洲持续通过多渠道、多方向进行天然气气源补充,具体措施包括和多国签订合同与合作协议获得天然气供应、建设LNG接收站以获得更大的接收容量、建设天然气管线等以增加气源。
据华融期货研报,由于积极的购买,截至9月17日欧盟的天然气储备量已达到85.58%,正在赶上历史的平均水平,也完成了欧盟11月1日前80%库容率的目标。此前欧盟通过立法,要求到2022年11月1日,欧盟地下储气库的容量必须达到80%。
80%库容率的目标意味着什么?能支撑多久?
据华融期货研报,以目前的储存水平为起点,假定俄罗斯长期全面的切断对欧洲天然气供应的情形下,IMF对每月的天然气储存量进行了简要的测算,结论如下:
1)全面关闭的情况下,欧洲许多地区将出现严重的天然气短缺,需要对消费进行调整,欧盟冬天(11月初到3月底)的消费量需要下降约12%(每年7%,30亿立方米)。
2)完全关闭的情况下,对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可能因地区而异。
英国,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丹麦由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较低,它们可以适应这种供应中断。
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对俄罗斯天然气有一定的依赖,但它们也可以直接获得液化天然气进口能力和替代管道供应路线,也可以进行调整。
德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将出现约15%的消费缺口(合计26亿立方米)。
总体上来看,华融期货认为,如果欧盟能达成今年冬天缩减15%的天然气需求的协定,似乎可以度过这个冬天。
欧盟制造业或受较大冲击
但同时华融期货指出,为了保证居民用电,这15%的需求缩减,绝大一部分的比例可能来自于工业用电和用气,这会对欧盟的制造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德国和意大利。
资料显示,工业直接消耗天然气的途径一般包括:1)加热(例如高炉);2)化学制造;3)间接使用天然气厂产生的电力。据各行业增加值调整后的每个工业部门的天然气消费量来看,非金属矿产(包括玻璃、陶瓷和混凝土等制造业)在图表中名列前茅。
华融期货还特别谈到了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影响,其指出电力成本的上升正在影响到有色金属行业(铜铝锌)的供应。
有色金属工业的特点是电强度非常高,在正常电价条件下,高达生产成本的40%,据Wood Mackenzie数据显示生产一吨电解铝需要大约15兆瓦时的电力,这是铜的近40倍。
电解铝方面,自2021年10月以来欧盟失去了近一半的电解铝产能(约100万吨),从2021年10月至今年8月底,欧洲美洲因能源危机导致的减产量已达到148万吨/年,其中欧洲118万吨/年,美国30.4万吨/年。
锌方面,随着欧洲电价的抬升,电力在欧洲锌冶炼成本的占比已经超过60%。目前欧盟所有9家电解锌冶炼厂都受到电力危机的严重影响,许多冶炼厂减产或完全停产。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有76万吨的产能被暂停,相当于欧盟总产量的45%。
铜方面,迄今为止,铜生产商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低于锌和铝冶炼企业。总体来看,欧洲能源危机对铜的影响相对较小,加上铜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所以其供应瓶颈往往体现在上游采矿环节。
还有哪些品种可能会受影响?
除上文提到的天然气本身、有色金属(铝锌铜)外,通过梳理多家券商研报,以下这些品种也可能受影响。
1、煤炭——替代性需求或推动煤价
开源证券指出,替代性需求将提供煤价向上动能。
据其测算,2017-2021年欧盟天然气平均消费量为16.9艾焦耳,削减的天然气用量有望被煤炭替代,预计2022年9-12月欧洲削减天然气新增煤炭需求约2201.7万吨,2023年将新增煤炭需求6600万吨。
2、化工品——产能+成本优势。
欧洲电价飙升,部分化工品生产成本飙升,产能受限,国内化工企业拥有产能+成本优势。
据华福证券统计,农用化工的氮肥、磷肥、钾肥,化学原料的钛白粉、无机盐、纯碱、氯碱、轮胎,以及化学纤维的氨纶和碳纤维等行业的成本优势最为明显。
国金证券表示,可关注欧洲产能占比较高的品种,欧洲维生素A、氯化钾、维生素E、甲酸、MDI、TDI、蛋氨酸、环氧丙烷等化工品产量的全球占比已达到50%、43%、36%、34%、28%、27%、27%和26%。
3、LNG
华泰证券指出,若北溪全面停止供气,预计欧洲将以海运LNG运输船方式寻求替代国购买天然气(如美国、阿尔及利亚、卡塔尔等),利好LNG运输市场需求,推升LNG运价。
中泰证券指出,欧洲能源危机,警惕滞涨下需求萎缩以及欧洲制造业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交付能力下降,挖掘中国高端装备进口替代机遇。可以关注:1)天然气装备:LNG接收站/气化厂装备(卸料臂、压缩机、储罐和LNG槽车)、LNG船舶、LNG罐箱。
2)欧洲制造业或加速寻求产能转移方案,中国有望凭借其成本及供应链优势承接较大部分的产业链转移。SKF、达诺巴特、大众、巴斯夫等制造业企业在中国扩产,相关领域装备制造技术有望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