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西艺术行:从另一个“西岸”出发 寻找艺术

凤凰艺术

屿西艺术行

9.24-9.25,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一场梦幻的屿西艺术行在此展开。

众多文化艺术名人从北京、珠海、深圳、苏州、泉州等地奔赴鼓浪屿西岸,在KCCA“切磋”展厅现场,展开两场重磅对话——谈论与所有人都相关的新时代美育、探讨生活中东方美的诗意。四大平台同步直播,吸引超过70万观众在线倾听、讨论。屿西艺术行的最后,还特别放映了艺术家本人授权的珍贵影片《一切都是雕塑——隋建国的20年》,并与艺术家隋建国现场连线。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美是什么?

我们如何感知美?

罗丹说:“世界上没有不美的事物,只有不会发现美的眼睛。”美在某种程度上是暗合了自然规律,它是共通的;同时,正所谓“心中无智、眼中无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他们所发掘的美亦有不同——美,也是独特的、流动的。

2017年,“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小岛上,孕育了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鹭潮美术学校,被誉为“福建美术界的黄埔军校”。2020年,在旧校址基础上,改造筹建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

▲ 美术学校旧址,图源: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三十周年纪念册

▲ 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

毫无疑问,21世纪的艺术与教育也因此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对于艺术和美同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历了1.0与2.0的传统模式后,我们该如何理解美育3.0的更新与变化?又该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进程中,立足东方,去理解美的流转与凝结?

▲ KCCA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切磋”展厅现场

一百多年来,中国鼓浪屿见证了全球化早期人类价值观在东亚沿海地区的交流、碰撞、互鉴与融合,被完整保留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街区肌理,是当代艺术在这里发声的基础。

KCCA屿西对话:美育3.0时代的破局与出圈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并非简单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美的教育、情的教育、一种高尚人格的熏陶与培养。如今,元宇宙时代呼之欲出,新时代下,美育何为?

作为厦门政府首批文化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区域地标与文旅融合新典范,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在去年12月举办了题为“艺术之城:历史与当下的有机更新”开幕学术论坛及开幕首展——“叠层时空”。从7月5日至10月7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策划的“切磋——当代艺术展”隆重开展。

9月24日,延续鼓浪屿西岸的美学传统与文化脉络,“KCCA屿西对话:美育3.0时代的破局与出圈”线上线下同步展开。

▲ “KCCA屿西对话:美育3.0时代的破局与出圈”线下论坛

▲ “KCCA屿西对话:美育3.0时代的破局与出圈”线上直播

本次对话由肖戈主持,2014年凤凰艺术全媒体成立,创始总编肖戈带领团队经过8年努力将凤凰艺术打造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媒体之一,肖戈作为公司副总、艺术总监,策划了众多颇具影响力的展览与活动。

▲ 主持人、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凤凰艺术总编辑肖戈(右)在论坛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今日美术馆荣誉馆长高鹏,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新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庚飞,中国当代艺术家、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刘玉龙,鹭潮·鼓浪屿美院总经理林入,与主持人肖戈一起,在鼓浪屿西岸,传承美育之文脉、共商美育之未来。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院长、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高鹏线上发言

曾掌舵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公益性当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多年的高鹏,在近年来回归高校培养人才,现担任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院长、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他在线上分享了从美术馆进入教育行业的体会与实践。世界正在走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特征是多元的,充满着电子化、新语言、新交流模式和新的体验感。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不断进行信息升级、终身学习、具有系统化的策略,并具有跨界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分析和预判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其中,对于“美”的培养无比重要。

▲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新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庚飞发言

王庚飞作为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新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从事青少年艺术教育研究,并在青少年美育理论上颇有建树,也培育了大量优秀的青少年美育教师。在他看来,当下的教育是说教的教育,影响艺术实践者最深的是艺术语言本身,可是我们却很少将艺术语言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来完成。事实上,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总是带有某种认知结构。美育最重要的便是感知教育,只有通过具体的人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感知,才能让这个社会不断地前行。

▲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刘玉龙发言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刘玉龙不仅自己创作绘画一生、亦培养出学生桃李满园,此次他又回到熟悉的鼓浪屿。沙龙所在地曾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的旧址。在刘玉龙看来,我们要在艺术与当下信息科技和生活的交叉融合上进行探索。刘玉龙表示,高校之间对艺术教育专业的认可,使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紧密;校企合作则会成就艺术教育的又一基地,而艺术深入农村又将助力社会美育的全民价值。

▲ 著名艺术家陈文令发言

著名艺术家陈文令从福建本土走出,他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老校友,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如今,陈文令回馈家乡安溪县“金谷溪岸”——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建造的公益性公园,将美育以艺术融入家乡。在活动现场,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分享了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性的公园来实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文明的健康生态就如同一条小溪,是不断从远方走来,慢慢流向大海。人们对于“美”的不断实践与追求,便是让这条小溪不断地汇聚、传承。而在这个过程中,破圈与美育,是陈文令给出的答案。

▲ 鹭潮·鼓浪屿美院总经理林入发言

作为鹭潮·鼓浪屿美院总经理、从媒体人到地产人,林入正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的人文艺术传承与创新工作。林入认为,美育3.0反而更回到美育本体的价值——它并非功利,而是进入自由创作的空间,起到抚慰与激励人心、创造创新、推动城市和谐发展的作用。林入介绍到,作为一个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联发集团在美育3.0时代也将继续承载它的使命:夯实城市美好生活运营商定位,满足客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促使联发集团在“城市更新”版块持续耕耘,并将鼓浪屿美院作为其中重要的实践,承担起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责任。

▲ “KCCA屿西对话:美育3.0时代的破局与出圈”论坛现场

KCCA x 凌听:东方美的无国界诗意

在中国传统中,经常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它并不能完全等于英文的“beauty”。在中国人看来,只要能让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是“美”。

本次“切磋”展览,便是以传统东方文化为内核的当代艺术展。展厅中,一场“凌听”亦在此展开。

▲ “KCCA x 凌听:东方美的无国界诗意”论坛线下现场

▲ “KCCA x 凌听:东方美的无国界诗意”论坛线上直播

“凌听”是2015年凤凰艺术推出艺术家深度访谈节目,凤凰艺术·凌听总制片人、凤凰艺术“美学+”传播中心总经理凌子以独特的诗性气质,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对话多位艺术家,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文脉与价值本质。

▲ 主持人、凤凰艺术·凌听总制片人、凤凰艺术“美学+”传播中心总经理凌子(右)在论坛现场

世遗之岛鼓浪屿上的建筑改造尤为困难。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所在园区就由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老校址改建而来。

▲ 建筑师王辉发言

一个文艺的校园变为一个具有东方美的当代艺术场域,王辉正是KCCA改造的主持建筑师。王辉提到一个智慧:寻找独特的地域性、将历史融入当下——即谈论当下时不忽略历史、谈论未来时不抹去当下。KCCA展厅中有一块天然的鹭潮石,改造过程中,王辉没有选择将其移走,而是将石头所在的空间变为黑色,鹭潮石就此成为了一件纪录时空的艺术品。这种介入,既找回了丢失的时间,亦给未来带来无限可能。作为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建合伙人,王辉在主持KCCA的更新改造时,尤其注重用空间守住时间,促成艺术发挥无边界的作用力,推动当下生活的行进。

▲ 设计师郭蔚在论坛现场

东方美,有时更像是每个东方人生来便有的向往。郭蔚(KK),作为成长于纽约、具有国际视野的空间美学设计师,回国后创业摩克设计并参与多个设计项目。东方美一直是KK作为设计师践行的准则之一,她尝试让建筑、艺术、时尚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对谈现场KK提到,通过有趣的室外艺术装置,让上海的百年老建筑得以和西岸进行互动。老建筑本亦成为了一个艺术品、艺术也走出了美术馆的空间场域,为更多被时代遗忘的上海老建筑,赋予新的生命。

▲ 百万粉丝美学博主、园林艺术学者庭山发言

关于什么是东方美,百万粉丝美学博主、园林艺术学者庭山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园林只在小窗前。窗前有棵芭蕉,下起雨,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感受着时光把人抛。”庭山,提到中国人的宇宙观,就与房屋有关。他也发现,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的logo中的^,就是一个房子的屋顶。庭山的语言感性细腻,他认为美和艺术,无国界;如果非要说一个界,这个屋顶就是一个界——屋顶之上,是无界的宇宙,虚空的苍穹。而屋顶之下,和古代完全不一样,两三个小时到日本,七八个小时到阿拉伯,十几个小时到欧美。但“怎么样神游,总归要天地入我庐,回到这个屋顶之下,审视我们的东方美。”

▲ 设计师、花砖品牌“见南花”的主理人林宇鸣

设计师、花砖品牌“见南花”的主理人林宇鸣用一块块花砖给东方美做注解。花砖最初由华侨从西方带入福建,如今成为厦门文化符号,林宇鸣坚持做花砖一做便是十年。在他看来,设计师的使命就是将美带给这个社会,这也是他肩负的理念。虽然花砖源起于欧洲,但在林宇鸣看来,“做花砖的人必然会赋予花砖独特的气质”,手中的花砖是无国界东方美的一个缩影。提及到坚持十年的动力,“我只是一直觉得没有研究透,想要一直探索下去,未来应该还会一直探索下去。”

▲ 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常务副总经理、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执行总经理王乃超发言

本次屿西艺术行,人们从岛屿西岸登陆。这是鼓浪屿上最早发现人类活动遗迹的地方。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常务副总经理、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执行总经理王乃超,提到了这种历史的语境,以及KCCA独有的社会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地中,KCCA无疑是一座根植于动态历史国际社区的艺术中心,它应该拥有更包容、更多元的‘超社区’形态。”鼓浪屿这种“叠层时空”般的独特性,让KCCA可以在艺术中进行无限的切磋。因为艺术是人类对时空的凝结、也是对美的体验的凝结。KCCA正在不断地用展览和多元的媒介传播,进行丰富的叙事表达,以“媒介美术馆”的途径,探索艺术的精神,促成人的交流、完成更多创造。

在这座步行岛上行走时,经常与板车师傅擦肩而过。每次展览,就是这些师傅们用板车将艺术家的心血之作运到展厅。他们辛勤的劳动,是艺术背后的故事,也是艺术伟大的另一面。

K-Screening艺术放映:一切都是雕塑——隋建国的20年

在展览现场,著名艺术家隋建国的作品《手迹》系列之《星座52#》吸引了许多目光。9月25日下午,作为本次艺术行的特别项目,KCCA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还特别放映了艺术家本人授权的珍贵影片《一切都是雕塑——隋建国的20年》,并与艺术家隋建国本人现场连线。

▲ 《一切都是雕塑——隋建国的20年》放映现场

十四世纪,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Livre des merveilles)让西方开始隐约察觉和关注东方文明的存在。十七世纪开始,随着航海技术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增加,亚洲艺术越多越多地出现在欧洲并快速流传。

300多年后,一位名为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09.28)的艺术史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推广,成为20世纪第一个系统地、排除“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向世界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西方人。他把自己的那些“中国朋友”带上了国际艺术舞台,不断地惊艳着世界。因为这些样的成就,苏立文被称为“20世纪美术领域的马可·波罗”。

而对他影响极大的妻子,吴环,就来自鼓浪屿。

这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开端。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