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了!大众方面与地平线组建合资公司,投了上汽大众一年半利润

道哥说车
从目前的消息看,无论是大众还是地平线,均只披露了大众方面在双方合资公司中的预投资金额,而地平线所持40%股份的“代价”则不明晰。若地平线以技术、生产入股,那么大众在此次组建合资公司中的姿态就放的很低了。

从与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合资生产整车产品,到持股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再到与“高效能智能驾驶计算平台领导者”地平线组建合资公司,大众对于中国企业或者说在中国市场的合作方式似乎有了转变。

10月13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将与高效能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的头部企业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加快集团面向中国市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进程。

根据官方消息,CARIAD与地平线组建的合资公司中,大众汽车集团计划为本次合作投资约24亿欧元,该交易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并且CARIAD将持有合资公司60%的股份,实现控股。

看起来,大众似乎更强势了,毕竟在与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的合资中,大众未曾占到如此高股比。但真的如此吗?毕竟在传统燃油车时代里,大众与零部件供应企业组建合资公司的先例并不多见。

狂砸近170亿,相当于上汽大众提供的三年利润

在所有海外汽车巨头中,大众对于智能电动化展现出的态度几乎是最为疯狂的,仅就中国市场而言,其在不到两年内,先后推出了包括ID.4、ID.6等在内的众多纯电动车型,而从大众的标杆车型第八代高尔夫的命名(数字高尔夫)也能够看出,大众在智能电动化进程中展现迫切态度。

这种迫切也并不仅仅表现在整车产品推出计划之中,同样包含对智能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关注中。目前,大众已经完成了对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的控股,为自身本土化电池、电池供应安全建立起了护城河。而在与地平线进行合资之后,显然又展现出了在智能化方向筑起高墙的想法。

在与地平线的合资中,大众方面砸下了约24亿欧元,以目前的汇率计算大概相当于167.56亿元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呢?

按照上汽集团披露的财报,其与大众合资的上汽大众在2021年收获了约100亿元的利润,也就是说,大众在与地平线组成的合资公司当中的投资相当于上汽大众一年半的利润,而如果以上汽大众的股比来看,大概比大众从上汽大众中获得的三年利润总额还多。

值得一提的是,从目前的消息看,无论是大众还是地平线,均只披露了大众方面在双方合资公司中的预投资金额,而地平线所持40%股份的“代价”则不明晰。若地平线以技术、生产入股,那么大众在此次组建合资公司中的姿态就放的很低了。

当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好处与大众的焦急同样显而易见

按照官方披露的消息,大众方面与地平线组建的合资公司,将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开发领先的、高度优化的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单颗芯片上集成多种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节约成本,降低能耗。

这一“软硬结合”的技术有利于打造差异化创新,为集团在中国的纯电动车型提供可扩展的、高性价比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而地平线,的确不失为大众丰富自身智能驾驶能力的好选择。从地平线官方的相关消息看,地平线赋能的车企包括奥迪、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红旗、上汽集团等整车企业,与此同时,包括理想汽车、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也与地平线有相关智能驾驶方面的合作。

而从实际表现来看,包括理想汽车几款车型在内的智能驾驶水平表现都还算不错,更重要的的是地平线同样是高性能、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的提供商,在软硬件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实力。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次大众增强在中国市场本土化开发能力的机会,而本土化的甜头,大众实际上已经尝过了,被戏称为“德原朗”的上汽大众朗逸,不就是中方根据中国市场进行调整,并且成功俘获国内消费者的例证吗?只不过,这一次的本土化已经从整车设计转向了核心功能。

当然,这同样或许也是大众焦急的表现。众所周知,在传统燃油车的变速箱、发动机、底盘甚至整车架构、综合成本等方面,大众的能力几乎算得上行业翘楚。虽然很多部件并不进行自研资产,但也鲜有与供应商成立合资公司,在开发、制造等方面均需要供应商进行源头参与的例子。

但在智能化方面,这一切似乎就已经变了,选择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尽管仍处于控股地位,但至少说明大众已经愿意接受像“德原朗”这种更多听取国内企业意见的产品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在中国市场中表现出的智能驾驶能力,存在感并不强,至少提起智能驾驶,国内消费者一定不会最先想到大众,在智能驾驶功能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大众如何能够不焦急。而如果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双方合资的意义,大概就是:补齐短板,保持市场竞争力。

本文来源:道哥说车,原文标题:《急了!大众方面与地平线组建合资公司,投了上汽大众一年半利润》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