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A股融资,已经很久没有向房地产公司放开了。2016年,恒大主席许家印试图闯关,随后拉来了1300亿豪华战投天团,计划借壳深深房回A上市,历时四年也最终无果。
因此,当证监会公布对涉房企业在A股融资有条件放开时,房地产业界非常关注,是不是融资有所松动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证监会新规,上市公司自身或者子公司涉及房地产业务,过去一年收入和利润占当期比例不超过10%,或者投资收益占当期利润不超过10%,在融资不投向房地产业务的前提下,可以在A股市场融资。
监管部门的意图很明确,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前提下,严格限制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既能坚持“房住不炒”,又可以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企业融资的作用。
新规发布后,包括中国能建、东百集团、国际实业在内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响应,发布了定增计划。其中,中国能建在10月24日直接甩出了一笔高达150亿元的定增计划,表示将会把募集资金用在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综合能源项目上。
除了已经甩出定增计划的中国能建,还有大量建筑建材企业有望能够从融资政策开闸中获益。根据中信证券等机构的统计,在上市公司中,有大约19家建筑建材企业的涉房业务收入及利润占比低于10%。只不过此前由于涉房企业再融资被严控,导致这类企业在A股融资受限。
光大证券指出,由于建筑央国企或多或少涉房,再融资的堵死让这类企业失去了加速增长的引擎,再融资的放开对建筑央国企是实质性利好。
曾几何时,A股房地产融资诞生过很多明星个股。深交所“老五股”里的万科便是最好的案例,在它之后,包括保利、金地在内一大批房地产公司登陆A股,拉开了房企上市热潮的序幕。
随着2008年以后楼市投资过热、房价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让监管部门开始对房企融资加以严控,包括增发、配股、借壳上市、发可转债等在A股再融资的路子也被堵死。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关于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的规定,被认为是在实质上叫停了房企在A股的IPO以及再融资,此后涉房企业上市的审批也严格了许多。
2014年以来,房地产公司在A股的再融资实质性关闭。近几年来,除了2015年绿地借壳金丰投资上市,招商蛇口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实现重组上市,以及中粮地产百亿重组大悦城之外,房企在A股上市的路子几乎断了;其他再融资方面,2018年保利定增引入90亿战投,以及2020年大悦城定增募资24亿,也都是屈指可数的在A股股权融资发行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全部集中在央企、国企上,没有一例出自民营房企。
在2018年,证监会又曾发出过一份针对A股公司再融资的文件,明确上市房企或涉房企业申请再融资,暂不推进审核。甚至像奥佳华、联得装备等上市公司,在募资资金时,资金涉及员工宿舍、办公楼的修建,也会被交易所问询,承诺宿舍楼只是员工住宿使用,不对外出售。
哪怕是业务中与房地产开发无关,比如说物流、物业、商业以及长租等房企的多元化业务,也在这样严苛的政策下,断了在A股上市的念头。像碧桂园服务、万物云以及华润万象生活和保利物业等龙头物管公司,只能在港股上市。
而本次证监会对涉房企业融资的有条件放行,对房地产行业有意义的是,交付和并购层面的资金,有了新一条通道,对化解当前出险房企的债务问题有一定帮助。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政策放松有利于多方资金参与到房地产的保交楼和收并购当中,可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各方的风险。
李宇嘉指出,像地方国企、城投平台或者其他实体企业,主业并非房地产,但因为公司或者子公司参与了收并购或者保交楼,导致“涉房”而无法在资本市场融资,也会不利于引入社会资本推进收并购和保交楼。
接下来,建筑类央国企、地方城投平台等多方力量,也可以在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发展自身主业的同时,参与到化解楼市的风险当中去;而以往因为涉房无法在A股上市的企业,也有了在A股融资上市的希望。
只不过那个拼规模、靠资本发展的房地产时代,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