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房企清盘令发出了

阳光城境外子公司触雷。

自去年10月阳光城陷入资金困境以来,董事长林腾蛟已经很久没有公开露面了。而今一份清盘令,让其和阳光城再度成为行业焦点。

据香港破产管理署网站信息,10月17日,阳光城集团旗下的境外主体阳光城嘉世国际,被香港法院颁布清盘令。

近两年被提起清盘呈请的房企有不少,包括恒大、融创、新力、大发、花样年等多家房企的境外主体,都曾被境外债权人呈请清盘过,但均未有实质性进展,也尚未进入法院审批和执行阶段。阳光城因此成为本轮房地产资金困局以来,内地房企旗下子公司在港被“清盘”的首例。

收到清盘令,意味着这间子公司将走向破产。

嘉世国际是阳光城集团2017年在香港设立的平台公司,主要用于发债。据悉,引发“清盘”事件的导火索,是阳光城的一笔境外债逾期。

7 月 26 日,阳光城公告称,嘉世国际接到香港高等法院通知,东方金融控股(香港)就嘉世国际未偿还其债券本息 853.74 万美元,向香港高等法院正式提交清盘呈请,随后嘉世国际极力反对清盘呈请,并组织相关中介机构进行应对。

而在此前,阳光城曾计划将嘉世国际所发行的部分境外债券,发起要约交换及同意征求,但东方金控并未同意上述方案。

双方僵持良久后,香港法院还是颁布了清盘令。据此,香港破产管理署被任命为临时清盘人并接管该公司;而后按照程序,清盘人将处置可变现资产,以偿还债务、分配剩余财产。

早在7月,阳光城为了安定局面,曾在公告中表示,嘉世国际为阳光城全资子公司,截至去年年末,其净资产、净利润未达到阳光城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净利润绝对值 10%,清盘事项预计对阳光城总体经营的影响有限。

“若被香港高等法院发出清盘指令,如法院指定管理人接管嘉世国际,嘉世国际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预计不会对阳光城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响,不会对阳光城治理等产生重要影响,不会导致阳光城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阳光城表示。

虽然阳光城认为清盘对经营影响不大,但作为阳光城重要的美元债发行主体,嘉世国际被清盘仍将对公司信用、未来融资造成深远影响。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阳光集团、嘉世国际及阳光城共存续 11 只美元债,余额约 28.48 亿美元。其中,嘉世国际作为主体发行的存续美元债有 5 只,余额约 14.67 亿美元,占比过半。

因此有业内人士担忧,若执行清盘,将影响阳光城后续的境外融资能力。

境外发债主体被清盘背后,是阳光城的债务问题仍未解决。据阳光城公告,截至今年8月31日,其逾期未偿的债务本金合计为357.7亿元。

自债务危机爆发以来,阳光城未曾躺平,一直在积极自救。

在偿债方面,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阳光城已经陆续通过处置兴业银行股份以及转让多处项目,偿还债务超450亿元。随后还将核心资产龙净环保15.02%的股权,作价17.34亿元转让给二股东紫金矿业。另据中报显示,期内阳光城通过处置9个项目子公司回款19.83亿元。

在展期方面,阳光城在10月13日公告称,正在就127亿元的债务和金融机构和其他合作方进行谈判。

乐观的是,今年8月,愿为阳光城债务提供全额担保的林腾蛟,迎来了AMC中国华融的援手。

与此前AMC(资产管理公司)介入房企纾困的动作不太一样,这次华融对阳光城的纾困,是首次在集团层面提出整体的框架协议,且显得颇为高调:双方高层出席签约,也是目前少有的在集团层面的合作。

不过,华融和阳光城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落地执行方案,债务处理的相关事项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林腾蛟和他的阳光城,显然还未彻底走出困局,他们的生存希望,仍然有赖于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回暖。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