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基“回春”,债基“入冬”,理财市场“大气候”变了!

风格切换,就在眼前?

不要怀疑,基金和理财市场的气候正在快速变化。

三季报中“哀号遍野”的港股基金,近日终于迎来“回春”迹象。

在各类涨幅排名中,港股基金和消费、金融地产类基金都是排名最靠前的。

无论是混合类基金(下图,来源天天基金网,下同)。

还是股票类基金(下图),都是如此。

与之相反,前三季热度节节攀升的债基,近期却涨幅“急转直下”。

一批债基的周亏损额都达到了2%~5%,举手间,亏掉半年的收益率。

内地的基金业,过去五年里,什么时候见过这种场面?

这又意味着怎样的未来?

港股基金崭露头角

在A股基金中,名字带“港”字,可以配置最多50%港股的沪港深基金,是近期涨幅的热门。

据Choice的统计,截至11月14日,周净值上涨前60名的基金中,名称包含“港”字的又至少10只(下图),占比达到六分之一。

这还不包括,名字不含“港”字,但实际重仓了港股的“隐形”港股基金。

初步统计,绝大部分港股基金,过去一周内上涨了4%—6%。

比如过去一周,全市场涨幅第一的华泰柏瑞新经济基金,前十大全部是港股。

而在这些港股的支持下,该基金5个交易日上涨了24%。

此前半年造就的跌幅,几天就都赚回来了。

地产金融是新热门世道

仔细分析下,港股基金中最热的还是地产和金融股。

近期,基本都是“蹭蹭蹭”的猛涨。

涨30%的都是“小弟弟”,万科这样的大象股也可以短期上涨个40%。

附图:万科企业港股走势

其实,内地股票型基金里,金融地产类也是表现最好的。

港股基金其实也隐隐的有“抱团”投资情形。

比如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混合和华泰柏瑞港股通时代机遇都重仓了绿城中国、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

港基为何上涨?

那么港股基金的上涨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理由早就摆在桌面上了

不少公募大佬们,都或早或晚的“认同”过港股的投资价值。

中庚基金丘栋荣,连续几个季报都在“点赞”港股的估值,最新一期季报,他干脆直说:

“港股从各个估值维度看已至历史最低水平,基于港股的系统性机会,会继续战略性配置。”

张坤、谢治宇等基金经理,都在年中加仓了港股。

张坤手中的500亿大产品易方达蓝筹精选,今年一直对港股有相当比例仓位。其意图也不言自明。

总体上看,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部分公司有其独特的价值,是不少基金经理认同的港股当下的投资结论。

债基突然“遇冷”?

与港股基金、金融地产基金异军突起不同,今年备受好评的债基开始下跌了。

就在年内的最后两个月。

11月14日,债基再次遭遇普遍下跌,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大批基金跌幅超过2%,甚至3%。

对于,年化收益只有4~5%一线的债基而言,这个日波动幅度,相当可观了。

关于债基遇冷的理由解读有很多。

但真正站得住的脚的似乎还是,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以及中期利率政策走向。

尤其是前者,业内又一个非常经典的解读,股基和债基的表现是“跷跷板”。

如今的股基似乎有反攻态势,债基有大调整,也不是无法理解。

表现能否持续?

对重新崛起的港股基金而言,这种久违的态势能否持续,是很引人关心的话题。

目前看,似乎各方都有些犹豫。

这似乎直接导致了,部分港股基金近期的走势有些极致波动。

此前11月1日,恒生科技系列基金,曾经霸榜。

但这些产品多数在11月14日遭遇“调整”。

不过,正当市场感觉,这是不是又一轮调整的开始时,11月15日,恒生指数又大幅收涨723.41点,涨幅为4.11%;国企指数涨幅为4.84%;红筹指数涨幅为2.03%,

或许,此次真是港股的“转机”,也未可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