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市大跌增加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压力。
今年也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第一年。在保本理财已成为历史,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表现如何? 澎湃新闻根据Wind披露数据(剔除近六月无净值的产品)进行了统计分析。
Wind共披露了23家中资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发行情况和破净理财产品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7日,2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15451只理财产品,其中破净的理财产品数为1217只,破净理财产品占比7.88%。
7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破净产品比率低于5%从统计结果来看,目前23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数为15451只。其中,信银理财、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工银理财、兴银理财、建信理财发行的理财产品数超过1000只,分别为1575只、1434只、1355只、1338只、1326只、1090只。
从破净的理财产品数量来看,目前工银理财破净理财产品数量最高,为238只。建信理财、兴银理财、中银理财的破净理财产品数尾随其后,分别为148只、134只、119只。
从破净理财产品占比来看,工银理财、农银理财、恒丰理财、建信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的破净理财产品占比超10%,分别为17.79%、17.55%、15.63%、13.58%、10.97%、10.11%。与此同时,上银理财、徽银理财、信银理财、杭银理财、苏银理财、渝农商理财、民生理财的破净理财产品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4.64%、4.52%、4.25%、3.26%、2.16%、1.78%、1.54%。
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
2022 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理财产品实现全面净值化转型。“净值型产品成为市场绝对主力,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持续推进,投资标准化资产规模持续增加。”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指出。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从理财产品转型情况看,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程度持续提升。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2022年上半年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截至2022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较去年同期增加16.06个百分点。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理财产品的成本估值法也被净值法替代。除满足条件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外,净值化理财产品均要求采用市值化估值,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才能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摊余成本法下产品净值波动小,投资者感受比较好,但这种估值方法没有真实反映产品价格,积累风险,在产品卖出投资品时容易导致净值波动,造成客户损失。市值法估值则真实反映理财产品所投资资产的变现价值和风险,资产价格每天调整,产品的净值也随之调整。
如何看债市大跌引起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压力
净值化管理下的银行理财产品产生的波动也更大。对于近期债市大跌引起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压力,国君固收覃汉认为,这是“银行理财子净值化改造过程中成长的代价,或早或晚都会出现”。
覃汉表示,在初期,市场会进入正反馈模式,理财资金由于体量巨大,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足以引发一轮强劲的牛市行情,比如2021年的转债牛市,以及2022年的信用债牛市。但当转股溢价率普遍提升至30~50%以上,信用利差压缩到历史极低值附近后,这种正反馈模式会变得非常脆弱,因为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哪怕是理财子,子弹也不是无限的。所以一旦趋势反转,负反馈就会形成并且持续,而由于现在信息传递非常快,叠加之前的学习效应,会导致一致预期一旦形成就会出现抢跑,而当抢跑的人多了以后,就会进一步加剧这个负反馈模式。
本周一债市经历下跌时,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当时分析导致债市出现大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央行、银保监会出台具有标志意义的政策救助房地产市场;第二,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有所加剧;第三,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复苏交易。对于本周三债市的调整,明明认为,除了有上述原因以外,同业存单的调整明显超过国债和国开债,还与交易配置的操作因素有关,可能是因为部分债基和理财产品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不得不被动抛售部分资产。
明明进一步指出,进入11月后,防疫政策的优化以及针对地产等行业的“宽信用”举措持续出台,投资者对政策以及长期经济的预期发生转变,愈发看好权益市场复苏,因此开始主动调仓,导致债基等固收类产品被提前赎回,管理人不得不抛售债券资产,导致债市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不过,11月理财到期数量相对可控,且此次债券的急跌是积蓄的看空力量爆发宣泄,在宽信用尚未得到实际验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时,我们判断收益率并无持续快速上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