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选时的投资大佬杨东,在股市关键时刻再度出手,开始在新的渠道里低调募资。
这次,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机会?
作为中国资管圈的旗帜性人物,杨东在公募和私募两界都有非常好的“美誉度”,这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善于逃顶抄底的历史,以及培养大牌投资经理的能力。
资事堂最新发现:宁泉资产正通过与券商机构的合作“打包”自己的产品,投向新的渠道,而且产品结构颇具“创新性”。
这位投资大佬究竟下着什么棋?
借助券商通道“降门槛”
资事堂最新发现,宁泉资产正在展开新一轮募资行动。
此次募资,除了长期合作的“兴业系”渠道外,他还进入了大型的互联网平台。
来自渠道的信息显示:宁泉资产此次募集的产品会锁定36个月,也就是有三年的“硬锁期”。
另外,宁泉资产还使用了长城证券的“通道”,将私募“包装”后进行募资,这类合作可以把投资者起购门槛降低到40万元。
也因此,相关产品或名为“长城严选之宁泉FOF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其中“长城”即长城证券,宁泉即杨东创立的私募机构。
上述产品从名字理解,就是长城证券发起的一个FOF资管计划,而这个资管计划的投向和宁泉有关。
产品架构“设计精巧”
仔细分析该产品可以发现,虽然名为FOF,但相关集合资管计划,可能仅投向宁泉的旗下产品。
相关宣传材料中也只提及了会投资宁泉的私募产品。
换言之,这类产品和业内“常见的”FOF不太一样,后者经常投向多个公募或私募机构旗下产品,而这只和宁泉“捆绑”较深。
这样,某种程度上,通过和长城证券合作,宁泉成功把产品的起购门槛,从通常的百万级下降到40万元。
后者,是私募发行的权益类资管计划的起购点,
《资管新规》曾规定: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
预计信息披露将更加“隐蔽”
尽管常有适时的发表观点,或接受媒体采访,但宁泉资产的产品运作信息,一贯注重“保密性”。
比如,它在和投资者的日常沟通信息中,就把旗下产品的资产配置情况分为:股票、权益及债券基金、货币基金、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可转债和可交债、其他各项资产等。
这样的分类会导致两个结果:
其一、投资者很难了解其在高风险的权益类资产中真正的配置比例。
后者理论上可以散见于该产品的股票大类、权益及债券基金大类、可转债和可交债大类、以及其他各项资产大类。
其二、在实际投资中,杨东又把资产的重要部分配置在“冷门”的其他各项资产中。
其部分产品的最新月报中,其他各项资产占整个组合的70.34%。
这令得他的投资更加隐蔽。
新产品投向受关注
尽管没有太多信息,但是此次募集,宁泉资产还是透露了许多新的信息。
比如,宁泉资产的最新管理规模保持在500亿元以上,已经是业内最前列的私募机构之一。
在此次募资完成后,它有可能在未来挑战高毅、景林、淡水泉等私募领跑机构的排位。
再比如,相关产品的投资说明书显示,投资范围除了固定收益资产,还将投资资产管理产品(公募基金,以及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资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以及前述机构依法设立的从事私募资管业务子公司发行的资管产品)。
这在业内很罕见!
此外,上述产品无预警、止损线设置。
投向何方?
那么杨东的投资方向指向何方呢?
根据其的披露资料,杨东新产品仍将坚持中长期投资理念,通过捕捉权益市场(股市)的机会,以长期获得弹性收益。
宁泉资产还重点提及了多元工具(包括股指、定增、大宗、可转债等投资策略)。
杨东将会使用最新募集的资金,投向一些“非公开资产”,即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大宗交易等。
后两者都是常见的机构投资策略,两者的买入价有一定折扣,但是需要股市中长期走好,且参与者有较强的“人脉网络”。
留给市场的启示
杨东长期以来的持仓风格略显神秘,此次“重新包装”产品之后留给市场数个启示。
1)私募管理人对管理规模有追求目标,在当前市场点位进行,表明宁泉资产杨东对这笔三年锁定期资金募集完成后,投入运作后有相当的信心。
2)私募管理人寻求降低门槛募集资金,本属情理之中的事情,但通过券商合作机构重新包装产品,如上文提及的FOF组合基金模式,是否需要如此“大费周章”的设计,值得进一步探讨。
3)私募管理人的信息披露需要进一步标准化,或者在保持个性化的基础上提升透明度,避免因“过度包装”而导致持有人承担不可预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