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一小时涨一次,企业24小时生产不够卖,新冠下断药困局何解?行业预测:还得等半个月!

E药经理人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百姓缺少心理准备,恐慌导致的抢购囤药之外,之前政策持续限制四类药品销售,导致药店医院储备不足,出现一药难求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疫情放开之后,北京人忙着写段子是假象,四处买药才是真相。

“都疫情第三年了,封着的时候买不到药,为什么解封了还买不到?”最近,一位北京网友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

疫情放开之后,北京人忙着写段子是假象,四处买药才是真相。与此同时,E药经理人近日还了解到,有些地方医院正在加紧进行“三天建起发热门诊、十天建好ICU”的“紧急行动”,以应对可能面对的感染高峰期。

带着对这些现象的一些不解和疑问,E药经理人日前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试图寻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

01“短时间内很难避免”

“以前是买菜等封控,现在是买药等发烧。”一句来自京城的段子,其实就到处了当下一药难求的关键原因。

经过了三年疫情,我们的医药资源产能、储备应该是够用的。但政策的快速转变,很难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抢购、医疗资源挤兑的现象产生。”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执行理事长蔡江南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说。药品供应有定量,常态运行本该没有问题。如果没有感染的人都去抢购“等着阳”,任凭多大的储备,也不足以支撑这种需求。必然会出现“屯药的人等着阳,阳的人买不到药”的现象。

以布洛芬为例,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全球产能的三分之一。2020 年中国生产的 85% 布洛芬原料药都用于出口。下游的制剂生产商也很多,在国家药监局网站上以布洛芬为关键词搜索,可以得到共计 558 条批准文号,涉及数百家生产企业。

按照这样的生产体量,药品供应保证常态运行本该没有问题。“但此前采取的严厉防控和宣传,让老百姓瞬间不再恐慌也不可能。”蔡江南指出,“政府应该动员更多的专家、科学家、医生,尽快做一些科普宣传,通过各种的媒体手段,让老百姓能够平稳下来。”

除了百姓缺少心理准备,恐慌导致的抢购囤药之外,之前政策持续限制四类药品销售,导致药店医院储备不足,出现一药难求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原副局长徐毓才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指出。

疫情防控三年来,政府对止咳、退热、抗病毒、抗菌素类药品销售实施了严格的管控,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而对于药店来说,药品本身有保质期,不可能长期大量储备。当下遇到这样的集中购买,很难支撑需求。药品告急,反过来又陡然增加了人们在疫情之下的焦虑感。两者叠加,就是当下“一药难求”的症结所在。

与此同时,徐毓才认为,在中药方面,不能只盯着中成药,应该看到“饮片”、汤药的价值,可以解决大问题。

买药难虽然是短期必然,但也有缓解方式。“除了加强正确引导之外,应对这种短期现象,政府可以在资源多的地方往资源少的地方调配,”蔡江南指出,“也要对一些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的抢购,做一些处理。”就在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公开披露了“北京源通百姓平安大药房有限公司大幅提高售价哄抬价格案”、“北京康复之家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朝阳第一分店大幅提高售价哄抬价格案”等一批典型案例。

0“何时才能恢复正常供应?”

在一位熟悉布洛芬生产情况的业内人士看来,想要布洛芬不再紧缺,至少要等到 15 至 20 天后。因为之前布洛芬的需求不大,相关产能搁置,需求井喷后,很多公司刚恢复布洛芬的生产不久,预计产品重新流入市面的时间会在12月中下旬。

E药经理人从四川科伦医药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近期四川各地医疗机构、药店等单位药品购进量激增,已经达到同期3倍以上水平,科伦大药房日销售额同比增长5倍以上,市民购药需求激增,感咳类药品供不应求。

目前,企业正在充分响应政府加强药品储备及稳价保供的要求,协调超500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增加川内药械产品投放,持续增加感冒退烧药品、新冠病毒检测抗原、N95口罩等药械物资供应。近一个月内已累计向川内近4万余家医院、药店、诊所等单位投放药品超10亿元,仅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就超过800万人份,口罩达2000万个。

作为疫情防控松绑较早的广州,也遇到了供应紧张的问题。疫情解封,叠加传统感冒药销售旺季,人们对抗病毒类感冒中成药需求扩大,

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主要抗病毒口服液销售对比平时增加3-5倍,为了满足市场和群众的用药需求,已经扩建了两条生产线提升产能,工厂生产车间启动“三班制”24小时加班加点的生产并不断增加药材、包材等供应采购。就连质量部也在增派检验人员加班加点,确保增产不降质。

不过,也有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披露的信息引起了E药经理人的注意:“现在有些药物的原料药不断上涨,甚至一个小时一个价。”

这不禁让人想起疫情之初,口罩一货难求的情况,彼时也是限制了口罩最终销售环节不允许涨价,但原材料无纺布等却一路飞涨。导致的结果是,一段时期内,很多口罩生产企业只能“赔钱生产为防疫”或是干脆停产。原本为了保证百姓平价购买的政策要求,反而加剧了供应不足的问题。

该业内人士希望,当下原料药领域出现的这一现象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否则很容易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就在近日,东北制药因滥用左卡尼汀原料药市场支配地位被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1.33亿元巨额罚款。有业内人士猜测,监管部门此时对东北制药2019年被立案的事件做出处罚,或对如今火热的退烧药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原料药企业有一定警告意味。

0缓解之道:必须激活社会力量

就在E药经理人采访当日,一位同事刚刚通过线上渠道购买到了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阿兹夫定片。“只需要通过小程序下单,提交一张显示阳性的自测抗原,通过处方审核,就会开出一张在线处方,在线付款。”她说。不过整个流程中并未看到可以通过医保支付的相关方式。

E药经理人也从真实生物方面获悉,真实生物在平顶山拥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于2022年5月顺利通过GMP符合性检查,可实现年产能30多亿片,正在全力保障药品供应储备。

“在疫情当中,互联网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刚开始,很多医院无法接受病人线下问诊,大量病人通过线上咨询、配药解决了燃眉之急。”蔡江南指出,“最近政府也在强调政策转向之后,要发挥好互联网医疗的作用,这都是一些好的转变。”

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过去一两年很多公立医院、大型三级医院,都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医院。而“行政包办”推动的互联网医疗,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支撑,存在先天的不足。想要真正的释放出互联网医疗在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百姓的寻医问药,还是要在医保支付等领域持续地进行制度松绑,让企业和市场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疫情管控放开,以后就要靠自己了。”对于OTC药物来说,这不是一句笑谈,更不是一句空话。“这一问题所牵扯的也不仅仅是疫情当下的买药难问题,更牵扯到未来老龄化到来后的医疗资源紧张问题。”一位OTC药物的业内专家指出,从目前来看,很多政策注意力,还是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医疗端和治疗领域端,而不是在公众的自我药疗、自我保健、自我健康领域的方面。提高对后者的重视,加大对OTC药物的科学宣传,对于缓解医疗资源供需关系紧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买药难,政策放开后,看病难的问题也引人深思。徐毓才曾撰文指出,当下最为要紧的就是建议国家尽快调整“乙类甲管”,否则基层医院的工作很难展开,且面临法律风险。

徐毓才在文中援引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的话说,由于新冠仍然是“乙类甲管”,比如医生阳了,还能不能继续“面客”?一个“甲管”的传染病,从法律上讲肯定是不能的。一旦被患者投诉,或者被该员工投诉,或者被该员工合并被他接触的患者投诉,医院整歇。尤其是如果有延续性感染的话,甚至不排除刑事责任。

与此同时,在他看来当前的政策并没有把社会所有医疗资源动员起来。“不能只盯着公立医疗。诊所、药店、村卫生室等应该充分放开提供服务,不能让大家都去发热门诊。否则很难避免医疗资源挤兑。”徐毓才直言,“从目前来看,我们多年的分级诊疗并没有做出实质性成绩。”

蔡江南也同时指出了这一问题。“我们要让社会化办医得到充分的发展,公立医疗的比重要下降。让公立医疗和民营医疗形成健康的互相竞争,互相促进。”蔡江南认为,“只有充分竞争,才能够找到医疗服务的市场价格,才能够让医疗机构和政府之间有一个协商谈判的一个机制,而不是直接把价格给定死。如果这个不解决,分级诊疗很难能够真正落地,社会医疗资源也很难被充分动员起来。”

就在今天,搜狐的创始人张朝阳也“阳”过了,并发文称“只消耗了两粒布洛芬,一盒布洛芬24粒,够几个人用了”呼吁大家不要囤退烧药,要让没钱没资源的老人、百姓有退烧药。相信随着人们对新冠病毒认知的改变,一药难求的局面将很快得到缓解。但不知对于解决旷日持久的分级诊疗之困、医疗供需关系之难,尚需多少时日?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原文标题:《原料药一小时涨一次,企业24小时生产不够卖,新冠下断药困局何解?行业预测:还得等半个月!》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