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性别视角”带入公司治理,正在成为全球趋势。
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报告显示,2016年至2021年间全球平均女性董事占比从19.1%上升到29%。其中,美国、中国大陆、英国等主要经济体该项数据都有5-10个百分点的增长。
华尔街见闻查看日本内阁府历史资料,2017年日本上市企业女性董事占比仅为 3.7%,垫底亚洲,如今这个比例也增长到了13%。
那么,为什么女性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强势崛起?为什么这种趋势跨越了国别和传统文化的藩篱?背后究竟是有ESG的投资逻辑支撑,还是一种政治正确?
国内公司治理的“她故事”又会怎么讲述呢?
公司财务的性别效应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国际上对董事会性别结构的讨论其实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触点就是金融爆雷事件。
以安然和世通为代表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和2008年由雷曼兄弟骤然倒闭触发的金融危机,严重动摇了大企业信心,并引发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尤其是与董事会的构成与角色之间关系的反思。
2011年,时任法国财政部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名为《雷曼称姐妹, 结局将如何?》的文章,公开质疑男性为主导的公司文化,被视作“她力量”标志性的符号之一。
而这股性别力量被证实可以为公司治理带来实际助益。
“在决策层面,董事会性别多样性能够为公司带来多元化思想以及经验,提升董事会决策水平;在风险监管方面,女性董事的审慎态度能够改善公司资本结构稳定性。”国内知名ESG咨询公司研究员Daniel Yiu对华尔街见闻分析,“女性董事还能引导企业更加关注职场性别多样性以及环境保护等ESG议题,改善企业ESG管理。”
从长期视角下看,具备性别多样性的董事会有益于公司的长期回报。
基于Catalyst发布的研究,若企业里的董事女性占比越多,资产回报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以及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越高;若将企业的董事层或管理层的一名男性换成女性,那企业ROA将会增长8-13的基本点,这种现象在知识密集型或科技公司尤为突出。
此外,麦肯锡(McKinsey)也发现在利润率层面,性别多样性董事会有25%的几率优于拥有单一性别的董事会。在2014年以及2017年,这个几率分别为15%和21%。
数字增长的背后反映了随着时间变化,拥有多样性的董事会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女性董事可以驱动企业关注ESG议题表现。
根据普华永道2022年的一份市场调查显示,女性董事更愿意在企业战略中融入ESG因素,并认为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企业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且更愿意支持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及执行环境相关的目标,从而有效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
在国内市场环境下,也有研究表明性别多样性的董事会有益于国内公司的长期财务表现。2022年2月,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女性董事研究课题组发布《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女性董事专题报告》,报告得出女性董事比例高的公司具有更高的公司治理水平、展现出更高的财务绩效与市场绩效。
这是由于女性董事更为审慎,有助于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为公司带来更稳健的资本结构,降低上市公司负债率,并得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公司的经营风险的结论。不过,由于女性董事谨慎原因,女性董事对创新的投资决策较为稳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创新投入产生了抑制作用。
全球趋势
另一位分析人士则认为,除了财务研究结果的支持,女性董事的崛起也符合历史的必然。“这是因为本身女性的消费能力和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在不断增长。”他对华尔街见闻表示。
据世界银行估算,从全球范围内看,女性的年消费支出大约为20万亿美元,并且预计在5年内达到28万亿美元,到2028年女性将会占全球 2/3 的消费主导力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力量,这也让女性成为公司治理中更有分量的意见领袖。
2010年全球妇女峰会报告曾做过一项研究,显示除北欧国家女性董事比例较高外,东欧国家和美国不相上下,在 15%-17%之间,西欧和中欧国家在5%到12%的比例后就开始停滞不前,葡萄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女性董事比例低于3%,亚太地区女性董事比例尤其低,日本、韩国则几乎没有女性董事。
但在过去十年发展中,这一势头得到了强劲扭转。
Altrata发布的报告《全球性别多样化 2022》显示,在其统计的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中,领导企业董事会中的女性代表都比十年要多,并且董事会女性董事占比高的前13名均为西方国家。法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女性董事占比为44%,位列第1;美国为31.1%,位列第十一。回看亚洲,新加坡为24.2%,位列第14;印度为18.0%,位列第15;中国香港为15.8%,位列16。
而根据《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女性董事专题报告》,中国有女性董事的上市公司占比也在10年内由46.35%增长至76.20%。
国内可以怎么做?
然而,和成熟的国际经验相比,中国的相关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Daniel Yiu为华尔街见闻梳理,为促进两性平等,减少性别歧视,挪威、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提升女性董事比例进行了立法,并设立女性高管最低比例定额。
“目前中国还没有发布专门提高女性董事相关比例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并未设置专门章节要求公司改善董事会多样性,而在针对促进妇女的法律法规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和《江苏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中强调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但未明确提到女性在企业董事会或管理层中的角色。”Daniel Yiu如是说。
不过,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逐步提高。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目标,这为监管机构推动女性董事比例提供引导性方向。
华尔街见闻还注意到, 除了采用立法形式明确女性董事的比重,香港交易所(HKEX)、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新加坡交易所(SGX)等监管机构也通过发布相关规定,例如修改公司治理守则及信息披露规则等,驱动上市公司提升董事会性别多样性。
2021年12月10日,香港交易所更新了《上市规则》和《企业管治守则》,要求上市公司委任不同性别的董事和制定多样性政策。
2021年8月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纳斯达克交易所的《董事会多样性规定》关于董事会多样性和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上市规则。
2021年12月15日,新加坡交易所对董事会多样性信息披露、可持续报告发布等细节作出了更多规定。
“但在民间倡议方面,中国是有亮点的,投资机构与市场各机构共同携手,推动被投企业董事会及高管性别多样性进展。为此提出了多项倡议来实现此目标,其中较为出名的倡议就包括英国的30%投资人俱乐部和中国的‘香蜜湖女性董事倡议’。” Daniel Yiu对华尔街见闻介绍。
据悉,2020年11月“投资机构香蜜湖女性董事倡议”和“上市公司香蜜湖女性董事倡议”正式发起。
参与“投资机构香蜜湖女性董事倡议”的国内资管机构可运用优化评分模型、设计以董事会性别多样性为主题的投资基金等方式来激励企业提高女性董事比例,引导市场发现董事会多样性对投资回报率的正面影响。根据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统计,截止至2023年1月,共有52家上市公司和27家投资机构分别加入了上述两项倡议。
Daniel Yiu解释称,尽责管理是金融机构推动被投企业ESG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金融机构可以制定互动政策以及股东大会投票政策,通过政策强调机构对于董事会多样性的立场,包括关注董事会多样性对投资回报率的影响,以及可能因董事会多样性问题对被投企业投出反对票。
“金融机构也可以积极参与这些倡议,并且定期公开披露其在报告期内开展的投票次数、针对各项议题投出的赞成及反对票次数等ESG投资表现,通过更透明地展示ESG投资行为,一方面更加有效地满足投资人及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更好地促使被投企业重视金融机构对于其进行的ESG投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