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规模突破100亿元,研发人员超万人,凭借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和过硬的产品品质,国内市场占有率48%,全球市场占有率37.1%,这样的企业却被指“垄断”。
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两年单价上涨约15倍,上游矿业龙头企业净利润同比暴涨29倍,尽管将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通过大力推行智能制造全力降低成本,去年第三季度综合毛利率和净利率依然出现下滑,却被指责“胁迫车企,挤压上下游利润”。
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起诉同行侵权五项电池专利,却被对方反诉“滥用专利权恶意维权”,更被某网红经济学家扣上“市场公平竞争生态破坏者”的大帽子。
日前,在与中创新航专利权诉讼中一审胜诉的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宁德时代,遭遇该网红发文“炮轰”,并引发巨大争议。该文章称,近年宁德时代四面开战,引发广泛关注,打压竞争对手,胁迫车企,挤压上下游利润,进而认为“宁德时代从早期的创新者、贡献者,到后期的行业垄断者甚至是市场公平竞争生态的破坏者”。
如此偏激的观点,显然不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以及“只有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依法对侵权假冒的市场主体、不法分子予以严厉打击,才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贯主张,更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的要求背道而驰。其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漠视,更是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深刻。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680万辆,全球占比超过61%。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引擎”之一,动力电池产业更是离不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主导型企业。
能够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需要的是产业链话语权。话语权,又离不开规模与技术。在电芯材料没有革命性创新的当下,动力电池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规模效应才是电池降本增效的关键。
去年以来,“新能源车企都在为宁德时代打工”的观点深入人心,可是,你是否知晓,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厂商同样是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受害者”。行业数据显示,碳酸锂的价格在两年前大概是4万元/吨,到了2022年,已经涨到了60万元/吨,上涨了15倍,而同期动力电池成本却只上涨了30%-40%。
正因如此,2022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的综合毛利率和净利都没有增长,甚至第三季度的综合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出现了下降。反观同期上游原材料企业利润,锂矿龙头天齐锂业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了29倍, 赣锋锂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近5倍,可谓赚了个盆满钵满。在原材料大幅涨价的背景下,没有宁德时代们的规模效应,动力电池行业均价只会更高。
同时,按照我国垄断法的规定,垄断的显著特征是通过排除竞争,妨碍效率的提升。可实际上,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却是2022年增长最强劲、创新最踊跃、国际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产业之一,预计全年产量将达550GWh左右,将较2021年增长150%。
行业高增长的受益者不只有宁德时代。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显示,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销量同比增长136.9%,国轩高科营收同比增长152%,亿纬锂能营收同比增长约110%。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增长,正让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头部电池企业都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拼命扩产,以拉大与对手之间的差距。日前,韩国LG新能源宣布,计划投资4万亿韩元(约合213.2亿元)提高产能。
2022年,弗迪电池已在国内13地布局新产能,按照公司规划,到2025年电芯产能将达600GWh,比2022年提升两倍。显然,宁德时代全球市场占有率虽高达37.1%,但并没有阻碍市场的发展,反倒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锐意进取,依然会有被国内外竞争对手超越的可能。
至于为了维护自身市场地位,通过专利维权的方式为核心技术构筑“护城河”,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是全球各大行业领军企业的普遍做法,无所谓滥用。
目前,宁德时代已申请电池相关专利3300余件,其中已授权专利2700余项。2022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研发投入规模更是首次突破100亿元,研发人员早已超过了1万人。
供应链强,则汽车强。完善而强大的供应链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离不开一个个像宁德时代这样的领军企业。当然,宁德时代想要保住龙头地位,其他企业同样想后来居上,这正是市场竞争的魅力所在。只要是充分竞争、公平竞争、合法竞争,于市场进步都是好事。
相信宁德时代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更期待宁德时代进一步发挥“链长”作用,推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集群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在国际化进程中创新突破,成为动力电池产业走出去的“探路者”和“铺路石”,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贡献更多力量。
本文作者:向鑫,来源:人民汽车,原文标题:《打造国际竞争力不等于搞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