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对医药行业影响巨大。除了新冠疫情相关环节外,大部分医药行业细分领域都受损严重。随着疫情放开,生活恢复正常,医药行业将在2023年迎来全新的发展机会,那么哪些细分赛道会在2023年表现更好?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公众号:见智研究Pro)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海通证券&海通国际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余文心】做分享交流,并将核心观点整理如下:
核心观点
1、从资金面、政策面、业绩面三个角度来看,医药行业迎来三重底
调整之后,公募基金医药股的占比属于历史非常低的位置。创新药医保、集采政策趋于温和。业绩稳健。
2、2023年看好4个快复苏行业+3个高性价比行业
在 2023 年的投资主线上面,我们认为医药硬科技,中药、消费复苏、创新药这几个领域中间有批量的主线逻辑跟机会。三个领域中部分公司有高性价比,CXO、血制品、上游产业链。
3、医药是长牛成长行业,历史上看医药调整期不超过2年
医药股过去十几年间有多个长达接近三年的牛市,但是从历史上看,医药股的调整基本上没有超过两年的。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再往后去展望整体上觉得是不错的。
4、医药是长期成长行业,投资人抓住行业10%增长背景下实现30%-40%增长的公司
医药行业其实还是一个成长型行业,只要行业有 10% 增长,很容易会出现百分之三四十增长的公司。对于投资人,最核心的就是找到百分之三四十增长的这部分公司,就能够找到长期成长。
5、新冠放开后,消费端+严肃医疗复苏弹性更大
消费端复苏+严肃医疗复苏。消费端复苏,包括眼科、口腔、医美。严肃医疗复苏,包括麻醉药、一些创新药,部分高值耗材,部分医疗器械。这几个板块应该是复苏主线中弹性更大的。
6、23年整体估值提升可以看到,但行业一定分化,关注公司催化剂
整体上行业估值提升是可以看到的。但行业一定是分化的,因为我们从 12 年开始就已经很少去讲行业的估值,原因在于肯定各个细分领域上是分化的,所以尤其在以下领域,比如创新药、器械这些靠产品驱动的公司,是非常看公司催化剂的。
精华内容
从资金面、政策面、业绩面三个角度来看,医药行业迎来三重底
1)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调整之后,公募基金医药股的占比属于历史非常低的位置。
2)从 2022 年 6 月以来,国家医保局发布创新药谈判续约方案后,整体对于后续的谈判的价格,包括仿制药的集采的价格上,态度趋于温和。同时我们也看到多地的地方医保局牵头组织了包括从 9 月份以来的生化、电生理等等一些医疗器械的带量采购方案,都是相对前两年更为温和。另外,医药股三季报的业绩比较稳健。
3)因为疫情变化,抗疫相关公司,包括互联网医疗、药店、中药四季度业绩应该都是非常的优异。
资本市场总是这样,永远看的是预期,因为四季度很多行业都受损,但是疫情高峰过去,整体上 2023 年我们觉得会逐步开始复苏。所以其实资本市场会更关注 2023 年公司的业绩。
2023投资主线:4个快复苏行业+3个高性价比行业
在 2023 年的投资主线上面,我们认为医药硬科技,中药、消费复苏、创新药这几个领域中间有批量的主线逻辑跟机会。三个领域中部分公司有高性价比,CXO、血制品、上游产业链。
医药是长牛成长行业,历史上看医药调整期不超过2年
医药指数过去 13 年大幅跑赢上证指数。自 2021 年开始,医药指数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回调。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医药股走势是螺旋上升过程,经常在经历两三年上涨后,出现比较大的下滑。这是因为医药是长期的成长行业。但是从投资节奏来讲,如果这两年股票市场反应太极致,估值太高,由于医保、控费等各种原因,会使得行业估值下行一段周期。
虽然行业增速下降,但是因为医保总盘子越来越大,所以每年的增量实际上比较可观。在整个市场维持增长的预期之下,比如维持 10% 的增长,那一定会有百分之二三十甚至四五十增速的公司出来。因此,医药行业就总会有新的主线诞生出来。
在 09 年到 11 年期间,以为新医改供给端扩容带来医药股长牛,11 年北京上海爆出医保透支,后来一年半医药股就回调。12 年伴随科创业板开闸,上市了一批优秀的创业板的公司,所以有了中小创 13 年之后的行情,一直涨到 15 年。
15 年上半年是牛市,下半年跌得比较多。16 年到17 年的中段,是医药股不太好的两年,当时是医保控费。一直到 17 年中期,大家发现 15 年当时推行的鼓励创新政策,开花结果了,不断有创新药公司涌现,所以 17 年中期开始,这些创新药公司又起来了。
17 年到 18 年下半年因为长春疫苗事件和医保控费,医药股出现了半年期的回调,这个回调在 19 年 1 月结束。 19 年1 月由 CRO带领又走出行情。21 年因为估值过高,医保控费,医药股又进入一年半的调整。
所以,医药股过去十几年间有多个长达接近三年的牛市,但是从历史上看,医药股的调整基本上没有超过两年的。
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再往后去展望整体上觉得是不错的。
医药行业细分众多,弱势下也会有超额收益细分
即使去年Q4行业表现很差的时候,仍然看到某些细分行业里非常不一样的趋势。比如去年线下药店细分表现是不错的。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医药股中细分行业特别多,所以在拥有这么多细分行业的情况下,很多行业中的部分公司都会出现一些反转性行情。
比如线下店行业,它已经跌了三四年了,之前最好的时光是 15 年到 20 年,那个时候几家龙头线下药店刚刚IPO,有很多钱去做并购的逻辑。所以那几年医药店是估值跟业绩的双升。到 20 年,因为能并购的店都并得差不多了,所以各家增长下来了。
另一个最重原因是因为疫情影响了四类药的销售,这些药本来也是进店客流中间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在疫情间,新店销售就不太好。直到22年下半年,政府放开四类药 销售后,业绩逐步回升。
道理就告诉我们,因为医药股它细分领域特别多,所以在这么多的细分领域中间总有表现不错的行业。
医药行业有 10% 增长,很容易会出现百分之三四十增长的公司,投资人抓住这些公司就抓到了长期成长
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那些已经比较长时间没有表现的,后面可能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机会。现在去看过去两年调整比较多的 CXO 行业,也可以看到有可能会出现比较不错的个股表现。
我们对于医药股一直保有信心,因为整个医保开支,从规模来讲,是稳定上升的趋势。中国的卫生总费用大概在7万亿,基本医保支出大概 2 万多亿水平。医疗保健的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绝对值占比量是不断上升的。
这就意味着医药行业其实还是一个成长型行业,只要行业有 10% 增长,很容易会出现百分之三四十增长的公司。对于投资人,最核心的就是找到百分之三四十增长的这部分公司,就能够找到长期成长。
医药硬科技类似CXO逻辑
医药的硬科技主要的逻辑是两点:第一点,国内市场看国产替代,包括核磁、超声、测序仪、手术机器人都有非常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它跟 CXO 过去的投资逻辑类似,CXO是因为中国的工程红利,制造成本优势。医疗设备行业同样具有这样的逻辑,中国长三角跟珠三角有非常强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链,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消费医疗渗透率低,集采会加速市场爆发,快速出现几倍空间
消费医疗渗透率提升是非常重要的逻辑,在这里大家必须要明白一个概念,消费医疗的集采,跟以前讲的 4 + 7 仿制药集采不一样,因为仿制药集采,实际渗透率已经很高,就导致总量变化不大,价格下降。但是消费医疗以前基本不在医保里,而且渗透率现在可能也就 1%- 2%的水平,在这么低的渗透率下,就算降价50%,市场还会有几倍以上的空间。
院内市场恢复,看好高值耗材成长
耗材主要看成长。高耗,它不像创新药有很多口服药可以直接院外处方。高质耗材必须在院内使用,而且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医院,这些大医院之前受到疫情非常大的冲击,所以疫情恢复常态后,高耗领域在 2023 年会有不错的反弹式的业绩表现。
医疗器械利润占比增速快
2022 年的前三季度,医疗器械利润规模 714 亿,前三季度是医药生物利润规模 1950 亿。医疗器械板块利润占比已经高达 36. 6%。同比增长也是接近了30%,成为增速很快领域。
中药政策呵护更多
中药,国家出台了非常多政策支持,中成药集采趋势也比较温和,平均降幅比较低。对中药创新药,从 2021 年开始,政府加速了审批。所以整体上2023 年的中药板块,低估值领域的确定性非常高。
其中中药资源品当下弹性更大。第一,从消费复苏主线来讲,资源品会复苏。第二,资源品行业出现了非常多的国企改制,2023 年逻辑会延续。第三,阳康后会有保健需求。
消费复苏首选眼科,医美牙科复苏会偏后
消费是大家共同的看法,虽然之后疫情扰动还会带来消费波动,但整体趋势是恢复正常生活。
从消费长期成长性来讲,中国有 14 亿人口,随着收入上升,未来在医疗,尤其是高品质医疗,消费端医疗上会有更大需求。消费习惯改变也提供了很多上升空间。在中国仍然有大量的这种供给创造了需求,比如眼科、医美等等。
从海外来看,眼科在以后复苏需求最明显,其次是医美,最后是口腔。因为一旦复苏,大家就要出门工作娱乐,眼科需求迫在眉睫,医美口腔在戴口罩时候需求会延后。在严肃医疗上面,肿瘤专科未来仍然有刚性发展。
流动性、政策双趋暖,创新药主线行情持续
制药板块,中国药品费用是 2. 1 亿万亿,占卫生总共费用大概在30%,绝对值很大。全球流动性趋暖,创新药谈判,大概率在将来是相对来比较温和的。我们觉得可以重点去关注创新这样的一条主线。
CXO会有反弹,选择扣新冠后增速在30%以上估值便宜公司
CXO投资放缓影响已经包含在估值里了,这个数据是滞后的。估值足够低的时候会有反弹。因此可以关注估值便宜,扣掉新冠之后,增速能够在 30% 以上的公司。
血制品看新资源获取能力
血制品不在于需求端,而在供给侧,能够申请到新资源的公司,会享有估值溢价。所以整个行业我们觉得在 2013 年应该是不错的。
上游产业链没有完全反映投融资不景气,寻找国产替代方向长期逻辑
上游产业链短期业绩有压力,因为医药投融资不景气对于上游产业链还没完全反映。更多要看长期逻辑中的国产市占率能够有不断地提升的公司。
风险在于政策、疫情反复、和估值过高
风险提示方面,未来一年非常看好医药股的表现,但同时提醒大家关注政策的风险,疫情反复、估值波动。
互动问答
见智研究:新冠放开后,哪些细分行业弹性更大?
余文心:消费端复苏+严肃医疗复苏。消费端复苏,包括眼科、口腔、医美。严肃医疗复苏,包括麻醉药、一些创新药,部分高值耗材,部分医疗器械。这几个板块应该是复苏主线中弹性更大的。
见智研究:如何看新冠对行业之后的扰动?
余文心:新冠本身肯定还存在一定的扰动,但这种波动应该是越来越小。小分子药更多要关注哪些产品能够上市获批,有一定成长空间,但疫苗竞争已经很激烈了。
见智研究:2023 年创新药企面临的环境会有怎样新的变化?
余文心:创新药行业,需要经历这样出清的变化。在这一轮下跌之前,市场就特别疯狂,当然跟外围的环境也有关系。在这种疯狂之下,所有人都能融到资,而且也不计成本地去花钱。但是现在大家已经趋于理性,大家永远都还是要有回报的,企业要为了做好药,而不是盲目地去多开管线。
我觉得各种药企在资金趋紧的情况下,想着我如何能活下去,而且如何能在一片不景气时光中活得更好是药企自发的选择,这当然是对的。
最后,在制药领域投资,它其实有很多科学的部分,包括药本身好不好,也有很多执行的部分,比如临床推进的速度,销售推进的速度。当然也有一部分艺术的成分。
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肯定有很大机会的,因为我们有太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同时我们也看到只有真正好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存活。
见智研究:防疫放开了以后,过去 3 年暂停的 FDA 的现场检查恢复,创新药出海这件事还会是创新药的一个叙事主线吗?
余文心:FDA 现场检查的恢复肯定对于中国创新药是一个好事,因为没有办法现场检查出海就很困难。而且对于药企来讲,时间就是生命线,你晚半年上市损失的是很大的。同时我们看到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创新药企的 license out 的金额都是在增加的。
在创新药这条主线上,有一些公司兑现产品预期,有些公司 miss 预期,也会有一波新的公司出来。在 2023 年,我们值得期待的是海外的进展,包括海外研发的兑现,销售的兑现。第二个就是国内的销售的进展。
见智研究:CXO 行业会有什么新的预期差出现?
余文心:CXO我们并不认为是会有一个系统性上涨的情况。但这中间我们觉得龙头公司在目前产能供需并不紧张的情况下,凭借它的品牌溢价和影响力、执行能力、质量体系认证都会获得更多订单。另外,临床CRO也会有疫后复苏的逻辑。
行业上还是看估值匹配度,当估值比较低,又有比较好增长的时候,行业关注度是会提升的。
见智研究:2023 年更看好行业性的估值提升,还是个股的事件或者业绩催化?
余文心:整体上行业估值提升是可以看到的。但行业一定是分化的,因为我们从 12 年开始就已经很少去讲行业的估值,原因在于肯定各个细分领域上是分化的,所以尤其在以下领域,比如创新药、器械这些靠产品驱动的公司,是非常看公司催化剂的。同时我们看到在消费端,更多还是跟以后整体的环境有关系。所以不同行业催化剂也不一样。
华尔街见闻【展望2023——疫后经济如何复苏】主题系列直播 火热进行中!
2023 1.09—1.19 「九场全明星阵容」>>点击此处立即预约全场直播<<
关注公众号见智研究Pro,免费获取全场直播纪要。活动结束后更有专属福利领取。